相親之後,要履行訂婚手續,俗稱“過禮”。“過禮”的第一步,是由媒人把男方的生辰八字送到女方,女方的生辰八字送到男方,有些迷信的父母,自認為是對兒女的婚事負責,往往在接到紅帖之後要請算命先生推算一下,看雙方的“生辰八字”是否相合,如果不合,婚事就要重新考慮。

“換帖”、“合八字”之後,媒人要選個好日子,帶男方去“過禮”訂婚。“過禮”是大事,一般嫁娶的主動者(無論男女)要向另一方送一筆重禮。

聘禮是男家在女家答應婚事後,送給女家的定婚財物。聘禮又稱聘幣、聘財,民間稱財禮、紅定。把聘禮送給女家,稱送聘、下財禮、下定、下花紅。聘禮在定婚儀式中占有重要位置,人們非常重視。隻要女家收下財禮,即使沒有寫婚約證書,人們也會認為婚事已定。

聘禮應出現在從夫居時代。在這以前婚姻形式是從妻居,男不婚,女不嫁。男子在晚間去女家與性夥伴同居,雙方經濟上沒有什麼來往,婚姻關係隨時可以解除,自然不會有什麼聘禮。實行從夫居後,女方嫁到男家。女方家庭將女兒養育成人,付出許多艱辛,現將女兒白白嫁出,總覺得有些得不償失,希望男方給一定的補償,哪怕是象征性的,心裏也會略微平衡。男方為了得到女方,也認為應該做出補償,聘禮習俗逐漸形成。

民間聘禮自古無定數,完全是隨時而定。每個時代每個地方標準都不相同。無論是什麼人,聘禮都是以當時標準為基準,上下略有浮動。如果過於節儉,就會受到人們的恥笑,有時還會導致婚事告吹。聘禮多少為宜,這一點要看家庭的社會地位和經濟狀況。男方家庭社會地位高,經濟狀況好,聘禮自會豐富。女方家庭社會地位和經濟狀況優越,嫁妝也不會薄。婚姻講究門當戶對,聘禮和嫁妝是其中的一個原因。窮人與富家結親,嫁妝和聘禮怎麼出?少了人家看不上,多了自家出不起。窮對窮,富對富,雙方經濟實力相當,聘禮和嫁妝都好確定。

追求聘禮數量,甚至以聘禮多少為出發點,考慮是否締結婚姻,名為嫁女,實為賣女,是聘禮風俗中的不良風氣。秦漢時這種風氣開始流行,在整個封建社會,幾乎從未停止。雖然統治階級利用禮法、聖訓、文告等形式,把聘禮限定在一定數量內,對索要高額聘禮的給予處罰,可實際上收效甚微。從整個社會情況來看,聘禮的薄厚,還是與社會的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大多數人家,在送聘禮和收聘禮時,看重的還是禮儀和情誼,不會過多計較財禮的物質價值。

曆朝聘禮的構成各有特點。周朝是玉帛儷皮,戰國時開始使用金錢。漢朝以黃金為主,實物是附屬。魏晉南北朝多用獸皮。到了隋唐兩朝,聘禮品物繁多,金銀珠寶,綢緞布匹,衣飾被褥,都可成為聘禮。進入宋代,富貴人家置辦聘禮,除一般物品外,流行給女方製作一些純金首飾,常見的是金釧、金錠、金帔墜,號稱三金。經濟稍差一點則用白銀打製,也有銀製鑲金的。明清時期,打製金銀首飾更加普遍,手鐲、耳環、耳墜、戒指最為流行。普通百姓之家,置辦不起成套飾物,至少要準備一二件銀飾。

聘禮通常在迎娶前一百天或兩個月給女家送去,也叫放大定。具體日期由男女兩家協商確定。送聘禮時還要正式通知女家娶親的吉期,故又叫“通信過禮”。女家收到聘禮,大多先陳列在庭院,請親友們觀看,顯示男家聘禮的豐厚。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