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元宵之夜,我國民間有張燈觀賞的習俗。城鄉各地到處懸燈結彩,歌舞遊樂。各種各樣的燈彩花色眾多,光彩熠熠,有掛花燈、滾龍燈、迎轎燈、走馬燈、放水燈、展冰龍燈燈……其中也有一種特殊的燈——子孫燈,它的特殊並不在於燈的外表和構造,而在於它的意義——以燈祈子。

何謂“子孫燈”?

我國晉北地區在元宵之夜有擺燈山即以燈盞擺字的習俗。是夜,千百盞燈火通紅透亮,似銀河,像流水,擺出了“天下太平”、“五穀豐登”、“人口平安”等吉祥語。到了正月九曲燈陣通天杆十六夜晚,千百盞燈火行將熄滅,隻剩下最後一盞,即為“子孫燈”。這時,求子者要將子孫燈虔誠地端回家,供在灶神前,並添足油,讓燈火更加明亮。求子夫婦則要輪流守護整整九曲燈陣陣門一個晚上,不能讓燈熄滅,認為這樣即可得子。如果然生了兒子,還要舉行還燈儀式。

有意思的是,燈怎麼會與“子”聯係上的呢?

我國民俗語言非常講究諧音,在閩南方言中,“燈”與“丁”同音,送燈就意味著送“丁”,當然也就寓含了送“子”的意義了。正因如此,我國各地區以燈祈子的習俗五花八門,形式各異。

明代《五雜俎》載:福建、台灣一帶,“閩方言以燈為丁,每添設一燈,則俗謂之‘添丁’”。凡是生男孩的人家,必須買一對新燈,懸掛在正堂梁上表示慶賀。凡已婚尚未生育的婦女,春節期間回娘家過年,必須在元宵節前回歸,並參加“添燈”活動以兆生子。娘家則要在元宵節前幾天,給年內出嫁的女兒送“觀音送子”或“天賜麟兒”等燈,或送繡花燈、蓮燈各一對,以求早日“添丁”。

陝北高坡的黃土地上還流行著“偷”燈的習俗。正月十五日,村民用油燈擺成九曲陣,廊回路轉,曲折複雜,不育婦女可到這裏來“偷”燈。說是偷,其實非常公開日月陰陽圖(太陽、月亮、男女生殖器)。守燈人會高聲喊著:“偷燈養小子咧!”他們期望自己的燈被偷。據說偷得綠燈生女孩,偷得紅燈生男孩,就連燈的顏色,也成了生男孩或女孩的征兆!

晉北地區還有在轉九曲時端燈的習俗。何謂“轉九曲”?九曲就是用三百六十一盞燈擺寶玉一旦失去了通靈寶玉,就靈魂出殼了成九宮八卦連環陣,這些燈全都懸掛於高高的燈柱上。陣中還要設九根三米高的旗杆,直插雲霄,以此分割地域,象征古代的九州。八卦陣的中心矗立著一根最高的旗杆,稱為“搖兒杆”或“長壽杆”。陣外插五顏六色八卦旗,九曲入口處要搭起高大的牌樓,牌樓前則有送子娘娘、觀音菩薩、燈光菩薩等神像。兩邊燒著兩堆火,烈焰熊熊,火光衝天。求子者進入八卦陣後,要搖搖“搖兒杆”,然後將八卦陣中最後一盞未熄滅的子孫燈端回家去,小心守護,不得熄滅。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