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道光起,清朝進入了它的衰敗期,國力急劇下降,內憂外患接踵而來。西方列強的侵略接連不斷且日益增強。國內戰爭也此起彼伏,經久不息。清後期的90年內,在文化建設方麵幾乎沒有什麼可圈可點之處。而書法藝術,確屬少有的個例。說得更具體點,碑學書法一舉取代了盛行近千年的帖學書法,從而一統天下,達到“三尺之童,十室之社,莫不口北碑,寫魏體”(康有為《廣藝舟雙楫》)的鼎盛時期。分析其中原因,三個方麵使之然。

首先,金石學經過乾、嘉時期的整理後,由錢大昕、王昶、翁方綱等人完成的這方麵的主要著作,成為道光以降碑派書家大行其道的係統文字資料。

其次,繼阮元倡導北碑理論後,包世臣通過自身的實踐,著作了《藝舟雙楫》,進一步發揚和完善了阮氏的碑學主張,並使之深入人心。而後康有為的論著《廣藝舟雙楫》則將北碑鼓吹到無以複加的極至。

再次,隨著北方魏碑大規模的發掘,墓誌、造像、石幢、題名等豐富多彩的藝術品得以重現光輝。加之,19世紀末,安陽殷墟甲骨文和西域漢晉簡片文書的發現,也立刻引起了書家學者的興趣,並被納入碑學的研究範疇。此時碑學書家所涉及的範圍,較之以往已大大擴展,從篆、隸兩體的研究、學習逐步擴大到楷書領域的探索、師法,並致力於以柔軟的毛筆模擬鑄刻的效果,給書法藝術帶來了新的結體方法和筆墨意趣,進而帶動了行草書的創作,並使行草書擺脫傳統的帖學模式,得以發揚創新。

道光至清末,是碑學書法大放異彩的時期。書壇上人才輩出,他們按取法方向和書體側重方麵的不同,大致可分成以下幾類。

第一,以何紹基為代表的碑帖兼收的書家。總的來說,他們以碑學為主,或由碑入帖,或由帖入碑。

第二,先前不受重視的北魏書法,在阮元、包世臣、梁章钜等倡導下,漸呈炙手可熱之勢,出現了以趙之謙、張裕釗、康有為等為代表的植根於魏碑研究的書家。

第三,篆、隸研究範圍逐漸擴大,涉及石鼓文、印文、銅器銘文等眾多方麵。進入清末,甲骨文的發掘使這種趨勢格外突出。在這一領域,以莫友芝、吳昌碩、羅振玉等為代表。

何紹基於碑學書法的意義

何紹基(1799~1873),字子貞,號東洲、叟,道州(今湖南道縣)人,尚書何淩漢之子。道光十六年(1836年)進士,官翰林院編修,曆典福建、貫州、廣東鄉試、甄拔多瑰才。鹹豐二年(1852)任四川學政,崇學敦教。尤留心民生疾苦,然未幾以言事罷吏,謫歸。先後曆主山東濼源、長沙城南書院及浙江孝廉堂,教授生徒,以實學。

何紹基性卓犖,豪於飲,工詩文,通經史,精律算,嗜金石,喜繪畫。晚年以篆、隸法寫蘭竹,盎然有金石氣;書法成就尤著,是繼鄧石如、伊秉綬之後晚清書壇最負盛名的碑學大師之一。

何紹基的書法,初從顏真卿入手,於顏《爭座位帖》用功尤深。是故,其早年書風幾近此帖。之後,在治學和為官的歲月中,何紹基遍覽名山巨澤,尋訪碑版古跡,雖風餐露宿而樂此不疲。在此期間,他結識了包世臣,受包氏影響,遂尚北碑,尤推崇碑學書家鄧石如,其雲:“見鄧石如先生篆、分及刻印,驚為先得我心,恨不及與先生相見,而先生書中古勁橫逸,前無古人之意,則自謂知之最真。”(《書鄧完伯先生印冊後·為守之作》)尤對鄧氏書法柔毫勁腕、純用筆心,“不使欹斜,備盡轉折”,能“於準平繩直中自出神力”的化境,倍加膺服。至此,何紹基的藝術思想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其書師法對象,也隨之移到北派傳入歐陽洵,褚遂良等處,並由此上溯到北朝碑版、秦漢刻石。

道光五年(1825),何紹基在濟南購得《張黑女墓誌》,他如獲至寶.視之為枕中之秘,遂潛心臨習,終身不輟。為能達到該墓誌道厚精古的藝術效果,何紹基對傳統的執筆法進行了改進,創造了獨特的“回腕法”。此法要求書寫者回腕高懸,通身力到,幾乎違反了人的自然生理姿態。因此,他每臨此碑“約不及半,汗浹良襦矣”(跋《張黑女墓誌》拓本)。何紹基為之付出的辛勤汗水,換來的是力敵千鈞的筆力,同時也為自己獨特的書風形成,闖出了一條生路。

50歲以後的何紹基把自己的大部分精力傾注於篆、隸兩種書體的研究上。尤對隸書一體的實踐更具深度和係統性。漢碑中的《禮器》、《衡方》、《乙瑛》、《史晨》、《石門頌》等他都廣泛涉獵,挹其精髓,特別是對《張遷碑》。更是用功至深。晚年的何紹基將篆、隸、楷各體熔為一爐、互參互見並完成了集各體之長的、廣為後人稱道的獨創行草。

楊守敬《學書邇言》評何紹基行草日:“如天花亂墜,不可捉摹。”何氏行草以顏《爭座位帖》為根基,在謹守顏書點畫圓厚、氣韻內斂的前提下,又將自己所學到的北碑技法和在篆、隸方麵的用筆體會引入其中,進一步開張筆勢,縱放筋骨。乍看其行草,信手塗鴉,縱橫欹斜。然細究之,則腕平鋒正、力重勢沉,落墨遲澀凝重,線條方圓並用,結體自然疏放,字間俯仰揖讓、大小疏密,盡態極妍,整體氣勢予人矯健鼓蕩之感。

何紹基的傳世作品有《魯峻碑卷》、《行書軸》、《馬臻題畫雜詩二首》、《杜甫詠馬詩》、《七言詩四條屏》等。

何紹基在阮元、包世臣的理論以及鄧石如、伊秉綬的實踐基礎上,通過自身不懈的努力,使這些成果得以發揚光大。作為一位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堅持碑學觀點的書家,何紹基在取法北碑、變革行草筆法以及在楷、篆、隸等方麵所獲得的成就,標誌著碑派書法的審美原則在各種書體領域的全麵落實。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