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道周(1585~1646),初字玄度,後字幼平,一字去道,號又螭、螭若、石道人,福建漳浦人。天啟二年(1622)進士。崇禎年間,累官右中允、日講官、少詹事、拔擢為大學士。明亡後,福王朱由崧受擁於南京即位,道周任禮部尚書。福王被俘後,唐王隆武被擁立於福州,道周任武英殿大學士,力圖恢複明室,在婺源與清軍交戰時被俘,押回南京,從容就義。

黃道周品行高潔,博學多才,通理學、天文、曆數、易經,精詩文,曾著《三易祠璣》、《洪範明義》、《續離騷》等40多種,有《黃漳浦集》196卷傳世。先後講學於餘杭大滌書院、漳郡紫陽書舍等地,桃李滿天下。亦善山水、人物及奇鬆、怪石,用筆磊落豪爽,元氣淋漓,別具一格。

在書法上,黃道周有著自己獨特的審美見解,他認為書法應以“遵媚”為正宗,如能兼具“渾深”,又不墜入“佻靡”,便是上流之作;王羲之書法的妙處,正是在於“洞精筆勢,遒媚逼人”,所以能成為千百年來的書學正統。而唐人以下的書法,則“略不堪觀”,或“逞奇露豔,筆意偏往”或“援戈舞錐,千筆一意”。由此,黃道周誓追魏晉古法,其在《書品論》中雲:“楷法初帶八分,以章草《急就》中端的者為準。《曹孝女碑》有一二處似《急就》,隻此通於古今,餘或遠於同文耳。真楷隻有鍾繇《宣示》、《季直》、《墓田》,諸俱不可法,但要得其大意,足汰諸纖靡也。”在采挹魏晉法書精華的同時,黃道周又將自己獨特審美原則納入其中,巧妙地融婉麗與質樸、生辣與流便於一體,進而拉開了與時人的距離,達到了自己心儀已久的“遒媚”、“渾深”境界。

黃道周的書法以小楷和行草成就最高。他的小楷取法鍾繇,畫短意長,用筆挺拔勁力,時雜方折,結體綿密,風格質樸清勁。傳世作品有《張溥墓誌銘卷》、《壬申元日詩冊》、《孝經》等。

他的行草書,以二王為宗,兼摻章草筆意,用筆生辣且折轉、圓轉結合並用;落筆往往以露鋒側下,橫畫跌宕,豎畫開張;結字欹側平扁而又字距緊密,較之行距疏朗,形成鮮明的對比。黃道周的行草書,尤其是大幅立軸草書,如《贈倪汝叔侄詩軸》、《五律詩軸》、《自書詩軸》等,不落宋、元藩籬,緊步徐渭、張瑞圖之後塵,氣勢酣暢,行筆大起大落,如疾風勁草,披美繽紛,甚為痛快淋漓。

倪元璐(1593~1644),字玉汝,號鴻寶、園客,浙江上虞人。天啟二年(1622)進士,授編修。崇禎元年(1628)魏忠賢遺黨楊維垣輩護持舊局,排扼東林,元璐抗疏擊之。二年,官南京國子監司業。六年,遷左諭德充日講官。八年,遷國子祭酒,時元璐雅負眾望,帝意向之,然為溫體仁所忌。九年,解職歸裏。累官兵部右侍郎、戶部尚書。十七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元璐殉國。諡文正,清諡文貞。

倪元璐精詩文,工繪畫。筆下竹石,水墨生暈,極蒼潤古雅之致;所畫山水,贈兀,林木蒼鬱”。

倪元璐與黃道周為同年進士。兩人性格相近,情誼篤深且書畫並享時譽。謝《書畫所見錄》雲:“書畫乃其餘事,嚐與黃道周合璧書畫,人爭寶之,世稱倪黃。”

在學書的道路上,倪元璐最得王右軍、顏魯公和蘇東坡三人翰墨之助。黃道周曾在《書秦華玉鐫諸楷法後》雲:“同年中倪鴻寶筆法探古,遂能兼撮子瞻、逸少之長,如劍客龍天,時成花女,要非時妝所貌,過數十年亦與王、蘇並寶當世,但恐鄙屑不為之耳。”正如道周所言,元璐在植根傳統的同時,又在竭力地尋求變化,其學古人,靈活變通,學到的是舉一仿三。從他的行草作品《題畫詩軸》、《杜牧詩軸》、《金山詩軸》、《祝壽詩軸》等看,除筆意尚存右軍、東坡、魯公遺韻外,結字、用筆、章法已與之大相徑庭。要不是周夫子一語道破,平常之輩恐難窺得其間奧妙。其受益蘇字,便能將蘇字的扁平結字特征,反其道地化為偏長狹瘦的自家構字法則;學王字,卻能把王氏書中居多的方筆,變成自己腕下能隨機生發的圓筆;晚年用力顏字,取其“屋漏痕”意,又能將揉、擦、飛白、渴筆等技法引入其中,借以豐富作品內涵。

因此,倪元璐的善學善變是其書風形成的重要原因,而時人的影響也是一個不容忽略的因素之一。正當元璐在翰林院與道周相約攻書之時,長其23歲的張瑞圖,早已是書名顯赫。張氏書法之強烈的個性麵目,元璐等輩難免不受影響。這一點從其書法結字、章法、風格等方麵可以看出與張有大體相埒之處,但他們二人在用筆上卻又有所區分:張多方筆,倪則圓筆為主,方、圓並用;張多鋪毫翻轉,故顯峻峭,倪則多裹毫絞轉,故顯凝重。諸如此類的借鑒、創新之舉,才使得元璐緊步前賢後塵並能脫穎而出,成為晚明書壇變革潮流中的巨匠之一。

明代後期,善書之輩,層出不窮,他們大多走的是帖學之道,然在這條老路上,又屢見新意。除上文介紹的諸大家外,還有師法二王的邢侗,其書法體勢寬博豐茂,筆法縱橫雄渾,風格飄逸峻爽;承襲米書的米萬鍾,書法盤曲紆環,沉著飛翥,與董其昌並稱“南董北米”。另外,明後期還湧現一批勇於突破前人固有陳規的篆、隸書家,對入清後的碑派書法有著重要的啟迪作用。他們中的突出者,如取法秦篆而創草篆的趙宦光、宗法漢隸而有新意的宋玨等。其中,趙宦光的篆書,攙入草法意趣,用筆簡率,起筆、收筆常摒棄傳統篆書藏鋒的程式,非常具有個性化的創意。宋玨的隸書,以漢《夏承碑》為根基,蒼老雄健,骨法斬然,雖未盡脫前人用筆,但宋氏以漢碑立身晚明書壇,實乃獨立之舉。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