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書法實踐外,祝允明在書學理論上也有獨到的見解。他既反對束縛個性的“台閣體”形式,又反對隻重個性、不重傳統的書風。他把晉、唐的“韻”和“法”看作是書法的根本,又注重從尚“意”的宋人書法中尋求靈感,借以表達書法的“神采”,認為“神采”出現的關鍵在於“功”和“性”的和諧統一,即所謂“有功無天性,神采不生,有性無功,神采不實”(祝允明《論書帖》)。

祝允明的書法,對吳門書派乃至晚明的革新書派都產生著深遠的影響,堪稱明中葉書法發展史上的典範。

文徵明與“吳門書派”

文徵明(1470~1559),初名璧,因避祖諱,乃以徵明字為名,以行。先世為衡山人,故自號衡山,蘇州人。嘉靖二年(1523)以貢生被征至京,授翰林院待詔,預修《武宗實錄》。嘉靖六年(1527)辭歸故裏,築室於舍東,取名“玉磬山房”,植桐二三株於庭,日徘徊嘯詠其間。

文徵明為人謙和,秉誌雅潔。其幼並不聰穎,稍長穎異挺拔。學文於吳寬,學書於李應楨,學畫於沈周。畫名尤著,為“吳門畫派”之領袖。

文徵明少拙於書,史載其赴生員歲試,因書法不佳,名置三等,由此刻意臨摹,發奮學書。“始以規模宋元之撰,既悟筆意,遂悉棄去,專法晉、唐。”(文嘉《先君行略》)尤對智永《千文》,以十本為率,書遂大進。如此不倦,到了中年,文徵明已是各體皆備的書家了。

在文徵明所善的眾多書體中,以小楷和行草書成就最高。

對於文徵明的小楷,時有“名動海內”之譽。其子文嘉亦曰:“小楷雖自《黃庭》、《樂毅》中來,而溫純精絕,虞、褚而下弗論也。”(文嘉《先君行略》)文氏小楷初學歐陽洵,以勁健取勝;後著力智永,於勁健中摻以虛和之意;晚歲上追鍾、王,寓瀟灑於方正之中,現飄逸於工整之外,形成似欹反正的自家風貌。即便到了這個時候,他依然沒有停止追求,直到垂暮之年,才說:“稍知用筆。”此時的他,仍能手不顫、字不散地作蠅頭小楷,人以為仙。傳世小楷作品有《前赤壁賦》、《離騷經》、《歸去來辭》、《醉翁亭記》等。

文徵明的行草書用筆精到、行筆幹練、提按明顯、氣息衝淡。王世貞《藝苑卮言》雲:“行筆仿蘇、黃、米及《聖教》。晚歲取《聖教》損益之,加以蒼老,遂自成家。”其早年多受蘇軾、趙孟、康裏子山等人影響;中歲以後,於王羲之用力尤勤,又雜以蘇、黃、米、趙等人筆意,形成清逸典雅、古健遵偉的風格。晚年的文徵明欲在行書上尋求新的發展,便全力轉向黃山穀的師法。遺憾的是,最終形成與其師沈周書風如出一人的格局,未能有所拓展。迨其自知,身力已老,抱憾而終。有《雜花詩賦卷》、《自書雪詩卷》、《西苑詩卷》等行草作品傳世。

文徵明德高望重,藝名顯赫,其時無出其右。加之祝枝山的早逝,“吳門書派”實由其一人領導,追隨者不計其數,蔭被陳淳、王寵、陸師道、王轂祥、文彭、文嘉、陳鎏、周天球、錢轂等輩。這一流派直至傳到萬曆時代王禾犀登等人時,因重蹈求近舍遠的老路,才逐漸日薄西山,走向末流,並被以董其昌為首的“華亭書派”所替代。

陳淳、王寵的書法

陳淳(1483~1544),字道複,後以字行,更字複甫,號白陽、白陽山人、五湖田舍,蘇州人。

陳淳性尚玄虛,厭塵俗,行為放蕩不羈;喜讀書玩古,與高人勝士遊於筆硯;經學、古文、詩詞、書畫鹹臻其妙;工寫意花卉,與徐渭並稱“青藤白陽”。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