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明中葉,自成化至嘉靖年間,隨著吳門書派的崛起,被元人書風桎梏百年之久的明書壇,才逐漸進入了自己的最佳狀態,從而揭開了中國書法史上頗為精彩的一幕。此時的書法活動中心已由北京漸漸地移到了江南的蘇州一帶。

曆史上作為三吳都會的蘇州地區,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不僅經濟繁榮,而且文人薈萃,造就了一大批傑出的書畫藝術家,並形成了眾多的書畫流派。“吳門書派”便是其中之一。表麵上看,“吳門書派”的努力是為恢複“各盡字之真態”和以真作草的傳統,實則是針對和糾正“台閣體”書法所帶來的流弊。這個書派在經過了宋克、徐有貞、沈周、李應禎、吳寬、王鏊等人的努力後,傳至以祝允明、文徵明、王寵、陳淳為代表的“吳中四名家”階段時,達到了如日中天的盛期。時有“天下書法歸吾吳”之說。

祝允明與明中葉書法

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唏吉吉,因多生一指,故自號枝山、枝指生、枝山道人等,蘇州人。弘治五年(1492)舉人,正德九年(1514)授官廣東惠州府興寧縣知縣,嘉靖元年(1522)遷應天府通判,後人稱之“祝京兆”。

祝允明天資聰穎,書名顯著。《明史·文苑傳》載:“五歲作徑尺大字,九歲能詩,稍長博覽群集,文章有奇氣,當筵疾書,思若湧泉。尤工書法,名動海內。”然而他的一生,仕途不順,懷才不遇,惟縱情酒色,寄情翰墨,以暢其懷。與同郡文士唐寅、文徵明、徐禎卿以詩文、書畫交善,人稱“吳中四才子”。

在學書的道路上,祝允明所擁有的環境無疑是得天獨厚的。其祖父祝顥是正統進士,外祖父徐有貞和嶽父李應禎皆為當時書壇名家。在這種氛圍中成長的祝允明,眼界自然高出平常書家,所以自打開始學書,祝允明就絕去時人而上追古人。其雲:“仆學書苦無積累功,所幸獨蒙先人之教,自髫以來,絕其令學近人書,目所接皆晉唐帖也。”

祝允明的書法不僅取法平上,而且還廣學博涉,集眾所長。王世貞《藝苑卮言》雲:“京兆少年楷法自元常、二王、永師、秘監、率更、河南、吳興;行草則大令、永師、河南、狂素、顛旭、北海、眉山、豫章、襄陽、靡不臨寫工絕。晚節變化出入不可端倪,風骨爛漫,天真縱逸,直足上配吳興,它所不論也。”對於祝氏師承之廣又能厚積薄發,文彭曾感歎日:“我朝善書者不可勝數,而人各一家,家各一意。惟祝京兆為集眾長。蓋其少時於書無所不學,學亦無所不精。”(文彭《跋祝枝山書東坡記遊卷》)

祝允明以善草而聞名於世。其草書麵目繁多,這顯然與他轉益多師,廣取博收是分不開的。根據取法、風格的不同,祝允明的草書可分三類。一,以《曹植詩冊》、《琴賦卷》等作品為代表的由章草變化而來的行草書。這類作品風格古樸淳厚,既見流利,也顯澀行,結體規矩,字緊行寬,用筆圓勁遵逸卻也稍露鋒芒。二,以《草書卷》、《和陶淵明飲酒二十首》、《前赤壁賦》等為代表的今草,既有晉人草書的飄逸韻致,又有宋人草書的暢達意態。這類作品,往往更多摻用黃庭堅的草法,書風灑脫,字態多變,雖點畫縱橫恣肆,但章法上多獨立成字且少連屬,取古人以真作草之意。三,以《杜甫詩軸》、《七言律詩軸》等為代表的大草,取旭、素狂態,兼用山穀草法,通篇連綿不絕,墨氣酣暢,氣勢豪放,如變幻煙霧,不可端倪。

祝允明的小楷造詣亦很高。其小楷得力於鍾繇、王羲之二家。翁文綱《複初齋集》雲:“祝京兆小楷為上乘。有明一代能具晉法者,自南宮生(宋克)開其先,惟枝指生得其正脈也。”傳世小楷作品《關公廟碑》、《赤壁賦》等,不僅有鍾、王楷法的古拙渾遒之意,而且能將古法加以洗練,形成字體形態略長,筆法瘦健清潤,於嚴謹中又不失自然渾樸的風貌。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