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279年元世祖忽必烈翦滅南宋,建立了空前統一的大帝國,到元順帝北走塞外,傳11帝,凡90餘年,是為元代。

蒙古族在統一中國的進程中,經曆了一個由奴隸製向封建農奴製的轉變,雖然很快被封建化,但就整個社會發展來說,卻是一次曆史的迂回。然而這種主要體現在政治經濟上的迂回,似乎對文化藝術方麵並未產生什麼重大的影響。相反,在某種程度上還刺激和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發展。體現在書法上,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麵。

首先,在建立政權的過程中,元統治者認識到漢文化對統治中國的重要性,一旦君臨華夏後,就顯示出對漢文化藝術學習的濃厚興趣。在元朝帝王中,仁宗、英宗喜好文翰,並且時有宸翰寵賜群臣之舉;文宗則設置奎章閣學士院,延攬文人墨客在此供職;而一些蒙古人和隨蒙古人來中原的色目人也很快地接受了漢文化,並成為傑出的文藝家,如康裏子山、高克恭、貫雲石、泰不華、盛熙明、硒賢等。

其次,元朝廷一方麵對漢族知名文士予以重視的態度,趙孟就是受到這種優禮的例子;另一方麵,他們所推行的種族和地域歧視政策,使得漢族知識分子普遍仕途不暢,導致他們的大部分精力轉向民族文化的研究,從而促進了文人書畫家的藝術職業化趨勢。

元代的書法雖順接南宋和金代,但其藝術風格、書學主張和審美標準卻同宋、金有著極大的不同。

其實,在趙孟成名之前,人們對宋尤其是宋末的怒張燥露、師法不古的書風,就流露出不滿的情緒。然而托古改製,糾正宋末書風流弊的領袖人物隻能是趙孟,因為他不僅官位顯赫,而且在文學藝術領域裏所表現出的超人才華和全麵造詣,在整個元代也是出類拔萃的。因而,趙孟理所當然地成為這場複古運動的領軍人物。

元代短短的百年間,在趙孟的影響和帶動下,先後出現了一大批知名書法家,他們有的是趙盂的朋友,有的則是他的學生。縱觀元代書法史,大致可分為兩個時期,前一時期以趙孟、鮮於樞、鄧文原為核心;後一時期以趙氏的學生如康裏子山、張雨、虞集等為代表。他們雖然藝術風格各異,成就也有高下之分,但基本上是趨步晉唐、師法古人,並注重功力的磨礪和用心風神韻致上的悟化。經過他們的努力,元書壇呈現出一派清新雅正的風氣。

此外,元代書法,除趙派主流外,還有兩個引人注意的現象。一是長期無人問津的篆、隸書開始重現書壇,湧現出了楊恒、周伯琦等一批篆、隸名家;二是元末以楊維楨、倪瓚為代表的隱士書家們開始有意識地避開或擺脫趙孟工穩秀逸的書風影響,轉向欹側、縱放、古拙,甚至怪異方麵去另辟蹊徑。

趙孟兆頁與元代書法的複古思潮

趙孟(1254~1322),字子昂,號鬆雪道人,別署水精宮道人、鷗波。秦王趙德芳十世孫,浙江吳興(今湖州)人。14歲從父蔭補官真州司戶參軍,宋亡家居力學。元世祖下詔搜訪遺逸,趙孟應召入仕,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授兵部郎中,曆江浙等處儒學提舉。仁宗即位,召授集賢侍講學士,中奉大夫。延占元年(1314年)改翰林侍講學士,遷集賢侍講學士、資德大夫。三年(1316年)拜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卒追封魏晉公,諡文敏。

在元統治者推行種族歧視的政策下,趙孟雖官至一品,榮際五朝,但實際在政治上的作為畢竟是有限的。於是,他帶著思想重壓,閉門弄翰,麵壁研文,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文學藝術的創作之中。

在元代文學藝術領域,趙孟是開一代風氣的人物。他精通詩文,諳熟道釋,通曉音律,擅長鑒定,工篆刻。繪畫、書法成就尤高,所繪山水木石、花竹人馬、釋道神仙無不精妙,畫風有唐人之致去其纖,有北宋之雄去其獷,能悉造其微,窮其天趣;所作書法,“篆、籀、分、隸、真行、草無不冠絕古今。”(《元史·本傳》)在中國藝術史上像他這樣以全才冠世的人,實屬難得一見。

南宋、金至元初的書法,實際上是北宋“尚意”書風的末流,“尚意”書法的精髓未能得以發展,而膚淺地模擬蘇、黃、米的風氣卻很盛行。麵對這種衰微局麵,趙孟提出遵循古法、崇尚二王的思想,其雲:“若今子弟輩,自小便習二王楷法,如《黃庭》、《畫讚》、《洛神》、《保姆》,不令一毫俗態先入為主,如是而書不佳,吾未之信也。”(錄吉林博物館藏《宋元名人詩箋冊》)又雲:“學書須學古人,不然,雖禿筆成山,亦為俗筆。”(裴景福《壯陶書畫錄》)趙孟所提到的“古人”,主要是指晉人,尤指羲、獻父子,強調學習他們的用筆。在《蘭亭十三跋》中,他說:“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在強調用筆的同時,趙孟又非常重視“意”的作用,他所說的“意”是指掩藏在古法的繼承中,是有意之“意”,刻意之“意”,趙氏認為“尚意”隻求無意,不講傳統,便會誤入歧途,破壞藝術發展的自身規律。追溯趙孟這種以回歸魏晉而圖書法變革的思想,應源於宋高宗。他是宋室後裔,書法也是由高宗處入手,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受其很深的影響。惜高宗為南宋時勢所限,未能將之加以發揚光大。

趙孟的出現,使處於元蒙統治下的書壇,不僅沒有走向放縱恣肆和粗獷狂野,反而呈現出一股純正典雅的古風。元盧熊《式古堂書畫彙考》雲:“本朝趙魏公識趣高遠,跨越古人,根鍾王,而出入晉唐,不為近代習尚所窘束,海內書法為之一變。”

在書法實踐上,趙孟是一位各體兼善的大家。

最能代表趙氏書學成就的書體,當屬他的行草書,其行草初學高宗、智永,進而上溯晉唐大家,於二王書法植根尤深。宋濂雲:“趙魏公留心字學甚勤,羲、獻帖凡臨數百過,所以盛名充塞海內,豈其故哉。”(馬宗霍《書林藻鑒》)在追尋古法的過程中,無論麵對哪一家,趙孟都概以“中和”的態度待之。鍾繇的質樸古拙、羲之的蘊藉含蓄、獻之的恣肆跳宕、遂良的溫潤秀雅……彙其筆下,皆微妙其意,不持兩端。既不為強調氣勢筆力而突出於質重或渾樸的表現;也不因注重秀骨清相而盡力於輕巧或華麗的修飾,是故其行草秀逸不乏骨力,流美不露輕佻。傳世墨跡《蘭亭十三跋》、《歸去來辭卷》、《赤壁賦》、《致中峰明本》、《國賓山長帖卷》、《違遠帖》等,可窺其書風的主要風貌。這些作品,雍容平和、不激不勵、形聚而神逸,深涵晉人風流倜儻之韻致。

趙孟的書法,被後世奉為“趙體”的,是指他的楷書。

趙孟的小楷得力於二王《樂毅論》、《洛神賦》和楊羲《黃素黃庭內景經》以及鍾繇各帖等,備極楷則,能融法度森嚴與蕭散自得為一體,廣為曆代所重。鮮於樞評之曰:“子昂篆、隸、正、行、顛草俱為當代第一,小楷又為子昂諸書第一。”(跋子昂小楷《過秦論》)小楷代表作《道德經卷》、《洛神賦》、《漢汲黯傳》等,結體嚴謹,筆畫精到,疏密適宜,於穩健蒼勁的筆勢中,依然可見其姿媚、灑脫的書風特點。雖均為長篇小楷,卻能首尾如一,足見其功力之深。

趙子昂的大楷也很出眾。其大楷初從鍾繇、智永得法,以真行相通之晉人筆法,絕去顏、柳頓挫之筆,一改中唐以後書碑楷法之特征。中年以後摻入北海用筆,愈發飛動峭拔,卓然立於唐賢之後,與之並稱“歐、顏、柳、趙”。代表作有《玄妙觀重修三清殿高》、《玄妙觀重修三門記》、《膽巴碑》、《湖州妙嚴寺記》、《仇鍔墓碑銘稿》等。

趙子昂的篆、隸和章草,雖成就不及行草、楷書,但對後來這幾種書體的複興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有關趙孟篆、隸的淵源,其學生楊載在《趙公行狀》中說“(子昂)篆則法《石鼓》、《詛楚》,隸則法梁鵠、鍾繇。”楊氏所說的“篆”是指籀文,“隸”是指八分。這兩體書體可以從他的《六體千字文》中看到。趙氏小篆取法李斯與李陽冰,風貌可從《玄妙觀重修三門記》等的篆額上獲悉。此外,他還把小篆寫入印章,此法風行元明,世稱“元朱文”。

章草一體自晉以後,幾成絕響。趙孟在全麵尋求古法的同時,也注意到了章草的學習,他的章草得力於皇象《急就章》。由於趙氏紮根二王,諳通古法,加上筆力遒勁沉穩,故其章草古意盎然,氣象蒼茫。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