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書法藝術上出現了南北書風融合的形勢。《龍藏寺碑》、《董美人墓誌》等就是其代表。文人書家主要是王羲之的後裔智永和尚。在書法理論方麵《龍藏寺碑》開始重視書寫的技法規律的總結,出現了第一篇專談“法”的文章——智果和尚的《心成頌》。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盛世,書法上也出現了以“重法”為特征的全盛時期。先後出現了歐(陽洵)、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等唐初四大書家和李邕、顏真卿、柳公權等楷書大家。草書方麵,前有孫過庭,後有張旭、懷素。特別是張旭和懷素,在前代草書基礎上創造了全新的“狂草”,並達到了相當完美的境地,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篆書和隸書也有一定發展,並形成了自己的特點,但從整個書法史上來看,唐篆、唐隸成就都不算高,影響也不大。篆書的代表是李陽冰,隸書方麵則有韓擇木、蔡有鄰、史維則、梁升卿以及唐玄宗等人。

《龍藏寺碑》立於隋開皇六年(586)。現存河北正定龍興寺。此碑兼有南北、古今之長,結字、用筆帶有若幹古意,而總的風格又具新的體態。其風神之衝和典雅,在書法史上也是少見的。清人袁枚評此碑說:“上承漢魏、下啟三唐,為書法把紐”。康有為更對此碑作了全麵肯定和崇高評價。他說:“《龍藏寺》秀韻芳情,馨香溢時”,“觀此碑足當今古之變”。又說它是“六朝集成之碑,非獨為隋碑第一”。此碑至今仍有不少師承者。《真草千字文》

《董美人墓誌》,隋開皇十七年刻。蜀王楊秀撰文,小楷書。清嘉慶、道光(1796~1850)年間出土。原石已毀。此誌字形工穩秀麗,堪為小字模範。

智永(約511~608年前後),名法極,俗姓王,是王羲之的七代孫,為羲之第五子徽之之後,活動於陳、隋年間。其生卒年代,據他的弟子尚杲和尚《瀑布山展墓記》所記情況推算,當卒於隋大業四年(608)前後,有材料說他活了近百歲,當生於梁天監十年(511)前後。他是一位十分勤奮的書家。據說他為了寫字,30年不下樓,求書之人如市,門限為之磨穿。他曾書寫真草千字文800本,分送浙東各寺。李嗣真評智永的字說:“精熟過人,惜無奇態。”蘇軾則反駁說:“永禪師欲存王氏典型,……非不能出新意求變態也。然其意已逸於繩墨之外矣。”又說:“永禪師書,骨氣深穩,體兼眾妙,精能之至,及造疏淡。”智永之不求奇質異態,除了保持王氏典型以外,也是恪守佛教教義的表現,沉靜淡薄不求奇怪,是佛家的基本要求。智永的代表作是《真草千字文》。日本存有墨跡本,陝西西安碑林有刻本。其中草書字跡規範,字也較大,是良好的草書範本。

歐陽洵(557~641),字信本,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在隋為太常博士,入唐為太子率更令,弘文館學士。《九成宮醴泉銘》歐陽洵封渤海縣男。為唐初著名書法家,列四大書家之首,又同虞世南合稱“歐虞”。《唐書》本傳上說他“初仿王羲之書,後險勁過之,因自名其體。尺牘所傳,人以為法”。他善講結構,有《三十六法》等論文傳世。他的字體結構十分精嚴,並以“險峭”為人所稱道。後人學書,多從臨他的字開始。代表作是《九成宮醴泉銘》。刻於貞觀六年(632)。另有《化度寺碑》、《皇甫誕碑》等。傳世墨跡有《夢奠帖》、《卜商帖》、《張翰帖》等。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餘姚(今浙江餘姚)人。官秘書監,封永興縣公。唐初四大書家之一。他的字曾得智永和尚親授,深得王派書法神韻。他性格沉靜,字也以沉靜安詳著稱。《宣和書譜》說:“虞則內含剛柔,歐則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為優。”可見從中國傳統觀念出發,虞世南字的品格在歐陽洵之上。虞世南的書法代表作是《孔子廟堂碑》。原碑已毀,翻刻本有陝本(存西安碑林)和城武本(存山東成武)。現在流行的影印本傳為唐拓本,缺少的字由陝本補人。

褚遂良(596~659),字登善,河南陽翟(今禹縣)人。官至中書令,封河南郡公,唐初四大家之一。相傳虞世南死後,唐太宗感歎無人談書了。魏徵推薦說:“遂良下筆遒勁,甚得王逸少體。”於是召為侍書。褚遂良很講求筆法,著名的“錐畫沙”就是他提出來的。他善於提筆作字,有人形容他的字是“離紙一寸”。他的字豐豔流暢,和歐、虞比較,甚有媚趣。然而其字還是很有骨力。其代表作是《雁塔聖教序》。此碑刻出後,一時從者如流,對後世產生了很大影響。他的墨跡有大字《陰符經》等。

李邕(678~747),字泰和,揚州江都(今江蘇揚州)人。曾官北海太守,人稱李北海。他才情橫溢,性格耿直,不拘細節,故仕途坎坷,後為李林甫所殺。李邕的字初師二王,後自創一格。結字茂密、奇偉倜儻。他的字不僅和唐代諸家不同,在整個書法史上也很特殊。他還常以行書入碑。據傳,他所撰寫的碑有800多通,有些碑是他自己撰文、自己書寫,有的還是自己刻字,故人稱“書中仙手”。他的傳世碑刻中,著名的有《麓山寺碑》、《雲麾將軍李秀碑》、《雲麾將軍李思訓碑》等。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