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漢末到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傳統的儒學受到衝擊,學術思想比較自由,再加上書寫材料如紙的普及等因素,就使得書法轉入文人之手,並發展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出現了張芝、鍾繇、王羲之父子等一批名傳千古的書法大師。

曹操於東漢建安十年(205)下令禁止立碑,晉代和南朝重申此令,故從漢末戰亂直至南朝陳亡的400年間,碑刻極少,隻有少數皇帝特許者例外。但這些特許的碑刻,如曹魏的《上尊號碑》、《受禪表》、《孫夫人碑》,東吳的《天發神讖碑》、《禪國山碑》等,都是當時高手所寫,故可以代表當時碑刻的水平。總的來說,這些碑刻嚴整有餘、靈動不足,已顯示出隸書向楷書轉變的跡象。另一方麵,由於書法本身的藝術性不斷加強和相應的物質條件的成熟,書法作為一種藝術吸引了許多知識分子,使他們醉心於此。漢末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書法家甚多。漢末、三國時有張芝、蔡邕、劉德升、師宜官、梁鵠、邯鄲淳、衛覬、鍾繇、胡昭、韋誕、皇象等,西晉時有衛、索靖、陸機,東晉時有王、王導、衛夫人、庾翼、王羲之、謝安、王獻之、王瑉。南朝有羊欣、王僧虔、蕭子雲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賀捷表》鍾繇張芝、鍾繇、皇象、索靖、王羲之、王獻之等人。

張芝,字伯英,敦煌人,徙居弘農華陰(今屬陝西),生年不詳,約卒於獻帝初平中(約192年前後)。曾被征為有道(漢代選舉科目之一),不就,以高尚不仕為人所稱。善草書,“精熟神妙,冠絕古今”。被譽為“草聖”。但至少在唐初,他已沒有可靠的作品傳世。現《淳化閣帖》所收五帖,除一章草《秋涼平善帖》外,均被米芾等辨為張芫書。

鍾繇(151~230),字元常,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東)人。官至太傅,人稱鍾太傅,是曹魏的開國重臣之一。他與張芝、王羲之、王獻之合稱“書中四賢”,又同王羲之合稱“鍾王”。鍾繇正處在由隸書向楷書的轉變時期。羊欣說他善三體書,即銘石書(隸書)、章程書(楷書)和行狎書(行書),尤以對楷書的貢獻最大。《宣和書譜》說:“楷法,今之正書也。鍾繇《賀克捷表》備盡法度,為正書之祖”。說明當時新出現的楷書,在他手裏才寫出了法度並基本定型。但由於時代關係,他的楷書仍帶有較濃厚的隸書筆意。羊欣《采古來能書人名》一文提到上穀王次仲創造了一種“八分楷法”,有人認為,鍾繇的《賀捷表》應是這種“八分楷法”的代表。關於鍾繇書法的特點,梁武帝曾形容為“如雲鶴遊天,群鴻戲海,行間茂密,實亦難過”。張懷說:“剛柔備焉,點畫之間多有異趣。可謂幽深無際,古雅有餘”。茂密幽深、具有一種古雅情趣,是鍾繇書法的主要特點。他的作品流傳下來的有《賀捷表》(即《賀克捷表》、《戎路表》)、《薦季直表》、《力命表》、《還示表》,以及王羲之臨寫的《尚書宣示表》、《丙舍帖》等。其中《賀捷表》書於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219),是鍾繇得知蜀將關羽被擒殺時所寫的捷報。現在隻有刻本傳世。它是最能代表鍾書風格的作品。另有《薦季直表》是推薦早已辭官的舊臣季直重新出來作官的表奏。原墨跡本曾入清內府,圓明園被毀時被英兵劫出,後為私人收藏,原跡現已爛毀,僅有一幅照片存世。此帖在明代曾刻入《真賞齋帖》,清代刻入《三希堂帖》,列諸帖之首。此帖曆來備受推崇,如明王世貞說,世有此墨跡,可“不再知有《淳化閣》”。

皇象,生卒年不詳,字休明,廣陵江都(今江蘇揚州)人。三國時東吳著名書法家。曾官侍中、青州刺史。善八分、小篆,尤善章草。他的章草與當時曹不興的繪畫、嚴武的圍棋等七人的絕技,並稱“八絕”。皇象的章草妙入神品,其代表作是《急就章》。《急就章》是古代的識字課本。現在傳世的書法家所寫的《急就章》以皇象所寫最早。其刻本又以“鬆江本”最為著名。原刻石現藏上海市鬆江縣博物館。字數多達1394個。筆畫清朗、結體規範,是學習章草的良好範本。皇象的字特點鮮明、成就甚高,曾得到曆代書家的好評。如南朝宋羊欣說:“吳人皇象能草,世稱沉著痛快”。唐竇阜形容他的字“似龍蠖蟄啟,伸盤複行”。張懷說:“右軍隸書,以一形而眾相,萬字皆別;休明章草,相眾而形一,萬字皆同,各造其極”。

索靖(239~303),字幼安,敦煌人。張芝之姊孫。西晉時官尚書郎、酒泉太守、征西司馬等。他同另一書家衛同在尚書台任職,人稱“一台二妙”。善章草書,入神品。他的草書與張芝相比各有千秋,人謂“精熟至極,索不及張;妙有餘姿,張不及索”。他自己形容自己的字為“銀鉤蠆尾”。梁武帝評其書為:“如飄風忽舉,鷙鳥乍飛”。代表作品是《月儀帖》,共11章,是一長篇巨製。《平複帖》陸機波磔尖銳而無一毫纖弱之感。可以印證其“銀鉤蠆尾”的自評十分中肯。他的傳世作品還有《出師頌》、《七月帖》等。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