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漢字曆史悠久,目前已發現的最早漢字——甲骨文距今已有3500多年的曆史。就甲骨文體係的發達程度而言,它絕不是漢字的最初形態,漢字的起源還可上溯若幹年代,它的確切年代仍是曆史之謎,但與此相關的倉頡造字的傳說則流傳了四五千年。先秦著作《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以及兩漢倉頡造字圖中國古代陶器上的刻畫符號的《淮南子》、《說文解字》等都對此作過生動的記載。相傳倉頡是黃帝的史官,他想把當時的重大事件記錄下來,但苦於缺乏可記錄人們言辭的文字,記錄工作難於進行,為此他產生了創製文字的念頭。一天,他看鳥獸的腳印留在地上,清晰可辨,特征明顯,觸發了靈感。他靈機一動,模仿著在地上用小棍畫出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動植物的大致模樣或某些具有獨特形狀的部分麵貌,然後請路人來辨認這些圖畫所指代的具體事物,路人指證了這些具體的事物。倉頡的嚐試獲得了初步的成功,他把這種方法向旁人推廣,得到了人們的認同,漢字就這樣誕生了。漢字的發明在當時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淮南子·本經》說倉頡作書時,天下著像粟一樣的密雨,地上的鬼神感到自己的尊嚴被冒犯並為此整晚失聲痛哭。這些隻是古人迷信鬼神,附會推測之辭,不足為憑。這個傳說反映了曆史上可能有個叫倉頡的人在漢字產生過程中曾做出過突出的貢獻,或許他在眾人創造的基礎上曾對漢字加以整理、歸納和統一。其實,漢字是不可能由一個或幾個人創造的,它應是我們祖先集體智慧的結晶;漢字體係的完備也不是一代人努力的結果,而是經過長期積累而造就的,隨著人們生活、生產和交往的發展而不斷完備起來。從考古發現來看,最晚在殷商時代,漢字的體係就已建構完成。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