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水汙染防治與水質管理(2 / 3)

(三)治理航運汙染,加大沿線環境整治力度

江蘇省實施京杭大運河船型標準化示範工程,淘汰水泥船0.4萬艘,拆改掛槳機船2.4萬艘。江蘇省在京杭大運河段建成17座船舶垃圾收集站和43座汙(油)水回收站,並在蘇北沿線主要城市建設水上服務區。

(四)實施截汙導流工程,建設清水廊道

江蘇省在水源及輸水沿線5個地市,分別建設截汙導流工程,將處理達標後的中水,利用管道、渠道導入長江或入海,實現輸水幹線的“清汙分流”,並計劃在入江和入海口建設人工濕地。為避免汙水處理廠尾水就近排入輸水線,江蘇在興建汙水處理廠的同時,配套建設相關工程,目前已經累計建設了200多個垃圾中轉站以及10多處廢油回收站,改善了沿線水質,為南水北調東線治汙工程順利實施營造了良好氛圍。

(五)開展沿線麵源汙染治理

江蘇省將南水北調東線工程調水源頭的江都取水口劃為飲用水源保護區,並在輸水沿線地區建設6個生態農業示範縣,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基地1500多萬畝,2008年化肥使用量較2000年減少15%以上。

目前,江蘇省已完成汙染治理的工業企業廢水達標排放率在90%以上。為落實治汙責任,江蘇將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治汙工作納入市長環保目標責任製考核,對調水沿線徐州、宿遷、淮安、揚州四市進行考核。

二、主要成績

圍繞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水源區保護和調水沿線“清水走廊”建設的目標,江蘇省不斷加大治汙力度,經過幾年的治理,成效明顯,創造了全國重點流域水汙染治理工作的典範。

通過不懈努力,江蘇段治汙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績。2000年,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江蘇段隻有2個考核斷麵達標,而2007年基本達標的斷麵已達到13個。2000年COD入河量為11.93萬噸,而2007年COD入河量下降到2.05萬噸,下降了近80%;2000年氨氮入河量為0.56萬噸,而2007年氨氮入河量下降到0.13萬噸,下降了近70%,基本達到《目標責任書》確定的汙染物總量控製目標。江蘇省2007年,除京杭大運河邳州段、京杭運河宿遷段、不牢河、複新河、入江水道等6個控製單元外,其他8個控製單元汙染物入河總量都呈現一定幅度的削減。由於江蘇省政府采取有力措施,部分重汙染企業搬遷和關閉,企業技術改造未滿負荷生產,區域內尾水排放改道及尾水資源利用等原因,房亭河、沛沿河、淮河盱眙段等控製單元汙染物入河總量都呈現大幅度削減,削減量在80%以上。

江蘇省治汙控製實施方案確定的102項治汙項目,截至2009年9月,已完成95個項目,7個項目在建,完成率93%。其中,65項工業結構調整處理已全部建成,企業達標排效率達到100%,6項流域綜合整治項目完成1項,在建5項;5項截汙導流項目完成1項,在建4項。江蘇省投資36.1億元,在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沿線建設城市汙水處理廠26座,日處理汙水能力達到79萬噸,城市汙水處理率達到79.55%,汙水處理廠運行負荷率為77%,江蘇省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沿線的汙水處理廠汙泥都已達到無害化處理的要求。

三、存在問題

自南水北調東線工程開工以來,江蘇通過近7年治汙工作,明顯改善了考核斷麵水質情況,但仍與《目標責任書》中要求穩定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Ⅲ類水質的目標存在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一是江蘇省考核斷麵水質還不能實現穩定達標,部分治汙項目尚未完成。2009年,江蘇省調水沿線14個考核斷麵中有1個斷麵沒有達到規劃水質要求,部分考核斷麵還不能實現穩定達標。二是南水北調東線江蘇段結構性汙染問題還未完全解決,工業點源治理成果需要進一步鞏固。雖然江蘇省進入輸水幹線汙染物排放量已基本達到規劃要求,但由於部分控製單元中的工業企業治理汙染設備實際生產運行時間並不長,所以工業點源治理成果仍需進一步鞏固。三是城市汙水收集管網建設滯後,部分汙水處理廠運營效率偏低。江蘇省建成的26座汙水處理廠配套管網建成率不足75%,難以發揮投資效益和環境效益;汙水再生利用率低,節水工作還需要進一步推進。因此,江蘇的治汙工作仍然是任重而道遠。

四、未來治汙思路

南水北調東線江蘇段工程地處淮河流域下遊,沿線人口稠密,社會經濟發展迅速,水汙染問題在短時期內還難以得到根本性扭轉,這也對江蘇以後的治汙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一是鞏固治汙成果,加快完成規劃治汙項目。繼續嚴格控製高耗能、高汙染、低效益的企業,通過產業調整和升級,不斷降低結構性汙染比重,堅決杜絕汙染反彈現象發生。加快截汙導流、流域綜合整治及汙水處理廠配套管網等工程建設步伐,努力實現治汙效果取得新突破。二是采取有效措施,充分發揮已建工程的環境效益。加快治汙項目配套設施的建設,不斷建立和完善促進治汙項目運行的配套政策,健全有利於治汙項目發揮環境效益的配套機製。製定出台更多的嚴於國家行業排放標準的地方標準,加大汙水處理廠配套管網建設及汙泥無害化處置,理順航運船舶汙水垃圾上岸接收處置的工作協調機製,加大治汙基金征繳力度。三是自加壓力,進一步提高水環境質量。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治汙工作的不斷深入,對水環境治理的要求也應與時俱進,不斷提高。在未來幾年裏,使南水北調東線江蘇段水質在穩定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Ⅲ類水底線的基礎上,更上一個新台階。

第三節 水質安全預警方案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調水線路長,汙染源複雜且分散,隨時有可能發生水汙染事故。為確保調水水質,需要對供水沿線可能發生汙染事故的地點、原因等情況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針對可能發生的突發性水汙染事故,進行水質安全預警分析研究。

一、預警信息來源

(一)社會信息

社會信息主要指由社會各界群眾發現的突發性水汙染事故信息,如突發性水汙染事故造成水體發黑、散發異味、漂浮油汙、水生生物死亡等情況。除由調水沿線各級政府部門巡查發現外,社會群眾發現突發性水汙染事故往往是預警信息的主要來源。

為盡量減少突發性水汙染信息預警時間,調水沿線各級政府在調水期間應該盡量利用現有的消防、交通事故、公共安全、環境保護、消費者權益等各種公共服務網絡,在社會媒體上公布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突發性水汙染事故預警電話,同時納入119、110、120聯網服務。將群眾預警信息及時反映給應急處理部門,為及時監測、處置突發性水汙染事故提供保障。

(二)政府部門信息

調水沿線地方各級政府部門如水行政主管部門、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城建部門、供水公司、地方海事部門等在調水過程均有不同的任務分工和責權管轄範圍,在各級政府部門職員執行各自公務的同時,如遇突發性水汙染事故發生,也應及時向當地突發性水汙染事故管理部門報告突發性水汙染事故的信息。

二、日常管理與監測

(一)建立汙染事故潛在汙染源數據庫

調水沿線行政區內各級環保部門應對所轄區域的潛在突發性環境汙染事故隱患進行調查摸底,水利部門加強對閘壩等水工設施(尤其是截汙導流工程沿線)運行狀況和輸水幹線水質的監控。

環保部門需摸清區域內各行業(重點是冶金選礦業、造紙、染料、紡織、石油化工、化肥、塗料、油漆等高汙染行業)生產、使用、運輸、經營、儲存可能帶來水體汙染的有毒物質的數(產)量、名稱、成分等情況,摸清主要汙染行業企業汙水(特征汙染物)成分、排放量、汙水處理設施情況等。對可能引發的跨行政區水汙染事故的重點排水單位、汙染事故隱患單位,造紙、化工等重汙染行業集中地區,特別是生產、使用、貯存、運輸劇毒化學品等可能影響水質的單位和場所,要逐個排查、摸清情況,落實安全措施。

建立可能造成汙染事故的固定汙染源“黑名單”數據庫,在區域電子地圖上標出相應的位置,與水利部門閘壩(尤其是截汙導流工程沿線)運行調度管理係統實現資源共享,為調水安全管理提供支持。

(二)建立環境安全監控體係

環保部門根據汙染源數據庫和對新建、改建或擴建項目的掌握情況,對所有存在重大威脅的潛在汙染源做出環境安全評估。評估中應包括可能汙染水質的有毒有害物質的名稱、數量、主要成分及其理化性質,生產工藝,設備配置概況,主要汙染環節,汙染治理設施與技術,廢水汙染物名稱、成分、濃度、排放量,潛在汙染事故產生環節及預防控製措施,汙染事故可能的影響範圍及可能帶來的後果等。同時要附上本單位工藝流程圖、廠區總平麵布置圖(圖上應標明主要危險源位置和名稱)和所在區域地形圖(標明單位位置和可能影響範圍)。對潛在汙染源根據危害程度、影響範圍、發生可能性進行分類,為突發性水汙染事故預警、處置提供支持。

(三)建立有毒有害物質申報製度和許可證製度

根據GB6944—96危險貨物分類和品名編號,將危險物分為九大類:爆炸品,壓縮氣體和液化氣體,易燃氣體,易燃固體、自燃物品、遇濕易燃品,氧化劑和有機過氧化物,毒害品和感染品,放射性物品,腐蝕品,其他可能存在危害的雜品。各級環保部門應與其他部門(如衛生、公安、海事部門)配合,對彙水區內企事業單位存在的以上九大類有毒有害危險品展開聯合調查。在實施國家關於有毒有害物質安全管理要求的基礎上,進一步推行有毒有害物質生產、使用、經營、儲存、運輸和處理處置許可製度和申報製度,即任何單位和個人生產、使用、經營、儲存、運輸和處理處置影響水質安全的有毒有害物質達到一定數量時,必須向所在縣區及以上環境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進行申報,並經各有關部門聯合審批取得許可證後方可從事相關活動。各級環境主管部門應對本轄區內不同類別有毒有害物質的生產、使用、儲存、處理處置、經營、運輸總量及相關情況進行統計彙總,並逐級上報,最終建立完善的管理檔案,為應急監控做好準備。

(四)加強環境安全知識培訓

加強對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沿線水質影響區域內各級各類人員的環境安全知識,尤其是水質安全知識的培訓,增強受培訓人員的安全衛生意識,提高他們識別水汙染事故能力,使他們遇事故時能立即做出正確的應急反應,並采取恰當的對策。加強對水質影響區域內的各相關單位(尤其是事故的潛在源)的行政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和操作人員進行環境安全教育,接受水汙染事故預防控製等方麵知識和技能的培訓。此外,還應對彙水區和受水區內的普通居民進行環境安全知識,尤其是應急響應知識的普及教育。

(五)做好日常監測

1.加強水量水質的同步監測在現有的水文、水質站網的基礎上,結合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規劃建設的站網,進一步優化站網。對可能發生突發性汙染的敏感區域、截汙工程、直接進入輸水河道的入河排汙口、跨省河段、容易引發汙染事故的河段,研究設置水質自動監測站。

2.水情監測

對南水北調東線(黃河以南)規劃水文控製站在調水期進行水情監測。當發生突發性汙染事故,或汙染水體向調水沿線擴散時,要求相關監測站進行加密監測,及時掌握水情變化情況,以便對汙染趨勢進行預測。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