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水汙染防治與水質管理(1 / 3)

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90%的輸水河道是利用現有河道,水質保護任務艱巨。治汙關係到東線工程的成敗,治汙自然也是東線工程的重中之重。自2002年東線工程開工以來,東線工程治汙力度不斷加大,取得了喜人的成績,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公室李津成副主任用“壯士斷腕”來形容東線工程的治汙力度。身為東線源頭的江蘇在治汙工作方麵更是身先士卒,全麵開展工作,確保源頭的一江清水。當然在肯定成績的同時,也得清醒地認識到治汙工作的嚴峻性。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線路複雜,湖泊眾多,在以後的建設運行中難免會受到水質汙染的困擾。因此,建立南水北調東線工程供水水質安全預警方案,加強汙染事故應急處理,對東線工程的水質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節 東線治汙

為落實朱鎔基、溫家寶同誌關於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治汙規劃的有關指示,體現“先節水後調水,先治汙後通水,先環保後用水”的“三先三後”原則,保證東線工程調水水質,江蘇、山東按照國家有關要求,認真製定和嚴格實行治汙責任製,針對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水汙染現狀,采取綜合措施,實施產業結構調整和截汙、禁排、清汙分流,積極推行清潔生產,堅持生態保護與汙染防治並重,依法加強統一監督和組織協調,削減汙染負荷,確保實現地表水環境質量Ⅲ類水的水質標準。

一、東線治汙工程措施

2004年10月,曾培炎副總理主持召開了淮河流域水汙染防治現場會,對淮河流域水汙染防治的指導思想、目標要求、政策措施等提出了明確要求,對促進淮河水汙染治理及南水北調東線治汙工作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列入淮河治汙的東線治汙項目在淮河流域治汙“十五”計劃中被優先安排實施,工業點源治理項目也被列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組織編製的《淮河流域工業廢水治理規劃》,將結合淮河治汙一並實施,進一步推動東線治汙工作。

(一)調整水環境功能區劃,確定水質目標,實施汙染物排放總量控製

以確保南水北調調水沿線水質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Ⅲ類標準為基點,確定調水區域允許納汙量,分配到沿線各市(地)、縣及各控製單元的河流入河排汙口,並根據目標-總量-項目的相應關係,製定削減方案和計劃,確定治汙項目,提出保障措施。根據水質模型和設計參數,采用近10年的水文、水質監測資料,按控製單元、控製斷麵計算,整個供水沿線允許納汙量為COD10.04萬噸/年。2008年南水北調調水沿線輸入受納水體的COD負荷量為21.61萬噸/年,相比調水水質目標,仍高出COD11.57萬噸/年。

(二)實施產業結構調整,從根本上解決汙染問題

高汙染、低產出的不合理工業結構,是造成調水沿線水質汙染的重要原因,為盡快削減汙染負荷,必須下大力氣調整產業結構,實行清潔生產,對重點汙染源實行關、並、轉、遷。為此,關閉向調水幹線排汙的2萬噸及以下造紙廠,關閉向調水幹線彙水河流排汙的2萬噸及以下草漿生產線。另外,禁止在調水沿線興建有汙染的企業,在沿線劃定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保護區,一級保護區內禁止興建、擴建與供水設施和保護水源無關的建設項目,二級保護區內禁止興建、擴建化工、造紙、釀造、冶金等汙染嚴重的建設項目。

(三)落實城市汙水處理設施建設,采取有效措施確保水質安全

1.增建多座汙水處理廠

主要城市汙水處理廠到2003年底前已經增加脫磷、脫氮工藝。調水沿線城鎮均要建設汙水處理設施。凡是屬於城市汙水管網覆蓋範圍內的企業,其排放的工業廢水達標後,必須進入城市汙水處理廠,經二級處理後實行汙水資源化。

2.禁止向調水幹線排汙

對向地表水環境質量Ⅲ類彙水河流水體直接排放工業廢水的企業,均執行一級排放標準,未能做到穩定達標的一律“關、並、轉、遷”。禁止企業向南水北調東線工程調水沿線江水河流水體排放汙水。

3.截汙、清汙分流

本著因地製宜、分類指導的原則,對南水北調東線工程調水沿線部分河段采取截汙、清汙分流措施。

(四)加強調水沿線生態保護區建設,保護和改善調水沿線生態環境

在南水北調東線工程調水沿線和湖區劃定生態保護和建設區域,通過改進施肥技術,改造灌溉設施等措施控製農村麵源汙染;禽畜養殖場建立廢棄物無害化處理及綜合利用工程;控製網箱養魚,減少人工投餌對南四湖、東平湖營養物質的貢獻;機動船隻必須持有許可證方可進入湖區,嚴格限定機動船隻在兩湖的活動區域,進入湖區的機動船隻必須有隔油、防汙設施;在沿岸船民生活區建設汙水和垃圾集中處理站,船隻定期到處理站處理船上汙水和垃圾;建設環湖堤外的綠化工程,以及堤內的濕地淨化與生態恢複工程;控製湖濱帶餐飲業等單位的汙染源;在調水沿線嚴格管理散裝水泥、油碼頭,避免造成水質汙染;禁止生產、銷售、使用含磷洗滌劑;建設農業、林業生態建設項目等。

(五)加強環境監督管理,強化監控手段

認真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汙染防治法》,加大環保執法力度,嚴肅查處違法行為。貫徹執行《建設項目環境保護條例》,認真實施環保第一審批權和一票否決權製度。在南水北調東線工程調水沿線禁止建設新的有汙染的項目。對按要求“關、並、轉、遷”截汙的企業,加強檢查和監督,確保按期完成。在調水沿線建設水質自動監測網絡。在沿線28個斷麵設置自動監控裝置及配套設施,其中包括調水線路入出山東境斷麵;東平湖和南四湖入出湖口斷麵;調水幹線彙水河流的入湖口斷麵等。對調水沿線重點工業汙染源排汙口設置自動監控裝置,形成監控網絡,由省環境監測中心站統一調度管理。製定水質汙染事故預警方案,建立汙染防治快速反應體係,嚴格防止水質汙染事件的發生。

二、東線工程治汙管理

為保證南水北調東線工程調水水質規劃目標的實現,在治理水汙染的同時,還要注重加強監督管理:

一是成立南水北調東線水資源保護領導小組,統一領導和監督東線水資源保護和水汙染防治工作,監督檢查治汙規劃的實施。

二是製定《南水北調東線水質保護條例》。依法保護調水水質,將南水北調東線水質保護目標以法律的形式予以明確;對城鎮點源汙染、農業麵源汙染、船舶線源汙染及河湖養殖等內源汙染的防治等,從法律上做出明確的規定。建立水質目標責任製,對超過排汙總量、水質達不到目標的,利用法律和經濟措施製約。針對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沿線交通運輸船舶多的情況,為防治船舶汙染,同時製定《南水北調東線輸水幹線航運管理條例》。

三是提高水質監測能力,健全水質監測站網。水質監測站網包括輸水幹線河道、調節湖泊和入幹線河湖的一級支流河口等,同時對省界及重要水源地建設水質自動監測站。

四是建立水質預警預報係統。由於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水汙染問題比較敏感,為防止因調水水質汙染而造成的危害,建立水質監測及預警預報係統,製定防範預案。一方麵通過水質實時監控,及時掌握水質變化情況,另一方麵對部分地區出現的突發性汙染,要建立應急處理方案,最大限度減少水汙染危害,保證用水安全。

三、東線治汙的寶貴經驗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治汙能夠順利開展,與江蘇、山東兩省政府在環境管理上高度重視治汙工作是分不開的。

一是組織得當、領導有力、責任落實。江蘇省建立了“政府領導、部門負責、環保監管、企業治理、輿論監督、公眾參與”的治汙工作機製,明確了淮河流域治汙領導小組統籌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治汙工作。2007年,將東線治汙工作納入市長環保目標責任製考核的主要內容。山東省提出“要從加快發展轉變到科學發展,又好又快的發展上來”,確定了環保優先的發展理念,山東省建立和啟動了治汙工作問責製,省政府對水質達標、項目完成進度、投資落實等情況實行“每月調度一次,每季通報一次,每年考核一次”,其結果作為各級政府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據。

二是法規和政策不斷完善,貫徹落實力度較大。江蘇省頒布了《江蘇省長江水汙染防治條例》《關於切實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的決定》《江蘇省內河船舶汙染防治條例》等法律法規,製定了嚴於國家標準的《江蘇省印染行業水汙染物排放標準》等地方標準。山東省專門針對南水北調治汙工作頒布了《山東省南水北調工程沿線區域水汙染防治條例》,實施了嚴於國家標準的《山東省南水北調沿線水汙染物綜合排放標準》,還出台了《山東省環境汙染行政責任追究辦法》等一係列措施辦法。2008年,江蘇省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沿線汙水處理費每噸調整至1~1.2元,為下一步解決管網建設和汙泥處置問題提供保障;山東省南水北調沿線全部征收汙水處理費並調整到每噸1元錢。

三是監督到位,執法嚴格。從2003年起,江蘇省政府每年組織有關部門對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沿線治汙工作進行檢查,開展了“清理整頓違法排汙企業,保障群眾健康”專項活動,嚴肅查處違法排汙企業,有效遏製汙染物排放。江蘇省建立治汙工作紀檢監察派駐監督機製,對治汙工程中的征地拆遷、招標投標、資金使用、工程質量等重點環節進行派駐監督。江蘇省對考核斷麵實現每日監測一次,並建立月報製度。2007年,山東省政府先後組織開展了3次“整治違法排汙企業,保障群眾健康”環保專項行動,累計檢查工業汙染源802個(次)、城鎮汙水處理廠232座(次)、河流斷麵128個,追究了15個相關責任人的責任。山東省對考核斷麵實現每日例行監測兩次,每月省級巡查兩次,並建立了日報製度。

江蘇、山東兩省政府按照實踐科學發展觀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自加壓力,提高治汙水平,充分發揮截汙導流和人工濕地水質淨化工程的生態效益,破解提高水質的難題。

第二節 江蘇治汙之路

根據南水北調第三次建設委員會確定的最新建設目標,東線一期工程在2013年建成通水。按照工程規劃,在向天津、山東正式通水時,幹線水質要達到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Ⅲ類標準的目標,江蘇要實現Ⅲ類水的較好水質。在江蘇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江蘇采取係列工程措施建設沿線的清水廊道,取得了喜人的成績。當然在肯定成績的同時,也得看到自身的不足,江蘇治汙離實現Ⅲ類水標準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一、治汙開展情況

按照“先節水後調水,先治汙後通水,先環保後用水”的原則,圍繞南水北調東線水源區保護和建設調水沿線“清水走廊”的目標,江蘇省樹立環保優先的發展理念,積極采取一係列有效措施,實現水質大幅度改善,主要汙染物呈現下降的良好態勢。

(一)按照沿線環境容量,嚴把新建項目審批關

江蘇省提高蘇北地區化工行業準入門檻,並將新建項目安排到工業區,集中處理汙染物,同時加快治理老項目,逐步實施搬遷。

(二)改革汙水處理的建設管理體製

為適應城市汙水處理市場化改革需要,江蘇省加快汙水處理費調整和汙水處理廠改製工作。目前,調水沿線所有地市汙水處理費征收標準均已提高到每噸0.8元至1.0元,以解決汙水處理廠運行費用和配套管網建設資金問題。沿線市縣大多采取BOT、TOT、合資合作等方式建設和運營城市汙水處理廠,並對已建成汙水處理廠進行改製,逐步實現汙水處理的社會化、企業化和市場化。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