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建築與環境(2 / 3)

(三)美化作用

過去水利工程給人的感覺是冰冷、粗糙的混凝土,有悖於“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的理念。因此,“水下重質量,水上樹形象”,開展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建築與環境設計十分必要。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建築設計體現水利建築簡樸、明快、經濟的特點,在滿足南水北調輸水功能的前提下,結合地理環境與地域文化特征,形成多樣化的風格。同時環境規劃注重整體性,充分利用現有環境條件,改善生態與環境,全麵係統地控製影響環境的關鍵要素,包括空間結構、環境形象、交通組織、綠化設置、建築形態、環境設施等,組織好環境序列;以人為本,塑造人性化、安全、舒適的空間環境;在重要節點區域,因地製宜,著力體現地區的風土人情和自然特征,起到了美化工程的作用。

四、規劃設計的核心內容

(一)突出水利特點

建築是南水北調工程形象與時代特色的重要體現,規劃設計要體現水利建築簡樸、明快、經濟的特點,在滿足南水北調輸水功能的前提下,結合地理環境與地域文化特征,形成多樣化的風格,而不是統一的“標準設計”。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江蘇段主要用於輸水,這是它的基本功能,所以相應的水利建築首先要符合此要求。對於水利建築,建設者們不僅要把它們建得堅固耐用,而且還應使它造型優美,環境協調,富有美的感染力,讓人們得到美的精神享受。但如果一個水利建築不堪負荷,搖搖欲墜,也就沒什麼美感可談。水利建築應表現出有力量、穩定、連續等,以顯示功能的保證和技術的先進,這也就自然地引起人們的美感。對於不同用途的水利建築,如堤防、泵站等,或同一用途而其所在環境條件不同時,其結構和各項附屬設施的造型都應準確鮮明地符合使用要求,並能恰如其分。就水利建築而論,使用功能要求和鑒賞要求在重要性方麵並不是等量齊觀的,它隨著建築功能和環境等因素有所差異,並通過造型表現出來,為人們所理解,但重要的都是要突出它的水利特色。

(二)打造自然水體環境

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江蘇段建築與環境總體規劃設計的主要內容是立足於水體、綠色河岸、輸水建築等,以一個個生動的輸水建築表達出建設者的聰明智慧,通過每個站區環境的有序展開,表現出輸水建築的觀景美,使每一個泵站都能體現出對水的解讀,南水北調的水體由此而提升,由此而輸出,顯示出南水北調的強勁脈搏。

規劃充分表現水體、河岸、輸水建築的南水北調特殊環境特色。自然水體的環境設計有別於城市環境,站區內過多地布置環境,反而會削弱原有的特色。以敘述南水北調為目的設置創新環境元素,開放景區的布置可以模擬水係特征,營造環境實景地圖,傳遞各類信息的標誌係統,地域水文化展示等,把有知識性、趣味性的節點融入其中。在工程建築上,以現代技術及現代工藝表現出工程本身的體塊、線條組合,與整個綠色環境共同構成整體有序的現代美。輸水建築在水麵上應是順暢舒展的,與水融為一體,一些厚重城樓式的建築方案,缺少與自然和諧的氣氛。建築師應提高對輸水建築的認識,可以通過對泵房進水口、尾水平台的再創作使其轉化為具有親水平台的功能,使人感受到水的能量與親切。

(三)展現地域文化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江蘇省境內輸水線沿京杭大運河這一主軸線北上,途經揚州、淮安、宿遷、徐州等曆史文化名城,從維揚文化到楚漢文化。從細膩委婉的吳韻,到雄壯厚實的漢風,沿線城市具有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優秀的人文精神和獨特的地域文化。運西調水沿線湖泊眾多,鄉村環境保留完整,是以湖泊係統為特色、水利建設與田園風光互動的走廊。大運河調水沿線城鎮密集,基本以傳統運河為走向,而且與區域高速公路走向一致,是以河流係統為特色、水利開發與運河文化、城鎮建設高度互動的綜合走廊。南水北調東線江蘇段工程建築風格,一要體現豐富的江蘇地域文化特色,二要體現鮮明的南水北調特色,三要體現現代水利特色。立足上述定位,江蘇段調水工程在擔負國家重大水利工程使命的同時,將承擔以下四個方麵的主要功能:彰顯運河文化,建設運河文化線路;展現江蘇水利大省的曆史和成就,建設水利遺產廊道;挖掘沿線自然、文化環境價值,形成環境遊憩廊道;放大水利資源價值,重振經濟文化廊道。

第二節 江蘇段建築與環境規劃設計組織情況

根據南水北調江蘇段工程特點,江蘇省南水北調辦公室和江蘇水源公司提出了以工程管理功能需求為基礎,與輸水沿線生態、社會環境相協調,體現南水北調工程特色的建築與環境規劃設計總體思路。圍繞該思路,先後做了四個方麵的工作:①首先開展了江蘇境內南水北調工程管理功能需求分析,並組織編製完成《江蘇境內南水北調工程管理功能規劃》(以下簡稱“管理功能規劃”)。該規劃重點考慮江蘇境內工程整體“將來如何管,現在怎麼建”的問題,從各類工程管理需求分析出發,提出了江蘇境內工程管理功能總體布局,並合理進行各級管理資源配置,為設計單元工程管理設施的安排提供控製、指導作用,同時也為建築與環境規劃設計提供基礎。②組織開展南水北調江蘇段工程建築與環境保護發展研究。采用綜合集成的方法對江蘇段調水線路、工程特點、自然條件、曆史人文、社會經濟環境等進行了係統研究,提出了江蘇段工程建築與環境保護發展總體目標,並在調水工程綜合功能的發揮、工程與沿線生態環境的保護、工程對沿線地域文化的傳承與發揚,以及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等方麵進行了具體定位。③組織編製《南水北調江蘇段工程建築與環境總體規劃》(以下簡稱“建築與環境總體規劃”)。該規劃在“管理功能規劃”以及上述工程研究分析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南水北調江蘇段工程建築與環境總體規劃理念與原則,並形成《建築與環境規劃設計導則》(以下簡稱“設計導則”),提出了工程站點分級、建築與環境綜合分區體係,對沿線各單項工程站點建築與環境設計提出了控製性要求,明確了各站點管理區建設用地的功能和控製指標,道路及空間環境控製的規劃要求,用以指導後階段工程設計與實施。④組織編製《江蘇境內南水北調工程管理總體設計》(以下簡稱“總體設計”),並同步開展相關單項工程建築與環境典型設計。“管理總體設計”是根據南水北調總體可行性研究意見,將總體可行性研究中相對分散的涉及工程管理的各項內容進行梳理彙總,並在上述“管理功能規劃”基礎上,進一步研究、落實江蘇境內工程管理體製、管理機構設置、管理定員、管理房屋建設標準、管理設施配置等具體問題,作為後階段管理專項工程初步設計,以及各泵站、河道工程初步設計中有關管理設計內容的依據。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