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調水對江蘇的影響(1 / 3)

江蘇既是南水北調的源頭,同時也是南水北調東線的受水區。東線工程對於江蘇意義重大。江蘇的淮北地區是江蘇的主要缺水地區,江水北調工程為江蘇蘇北地區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目前江水北調工程的供水保證率仍然較低,僅在50%左右,在大旱時期蘇北地區的水資源供給不能得到很好保證,這對蘇北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是個潛在的隱患。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實施,將直接保證蘇北地區的水資源供給,促進江蘇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同時也將改善沿線地區的水資源和生態環境。

第一節 經濟影響

水是人類和生物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自然資源。水資源既是自然資源,又是經濟資源。南水北調東線工程補充了江蘇蘇北地區缺乏的水資源,會對蘇北地區產生重要影響,將從根本上優化受水區供水條件,改善投資條件,促進蘇北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帶來工農業的發展,保障受水區乃至江蘇全省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一、對供水的影響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是在江蘇省原有江水北調工程的基礎上擴大規模向北延伸,利用京杭大運河及與其平行的河道為輸水幹線和分幹線,逐級提水北送的跨流域調水工程。目前江蘇省江水北調工程向北調水能力為:第一級抽引江水400立方米/秒,進洪澤湖200立方米/秒(含淮陰二站80立方米/秒),進駱馬湖150立方米/秒,出駱馬湖到徐州市50~80立方米/秒,可向南四湖下級湖補水20立方米/秒,同時可以通過二河向泗陽站下引洪澤湖水,實現江、淮水聯合調度,扣除損失水量後,多年平均淨供水量126.80億立方米,其中江蘇114.45億立方米、安徽12.35億立方米,還可通過淮沭新河向東北部供水200~300立方米/秒,常年輸水30~50立方米/秒,確保連雲港市和港口用水。現有的江水北調工程和當地水源到2010年多年平均可供水量141.12億立方米,其中抽引江水量49.65億立方米。

根據規劃,南水北調東線第一期工程完工後,扣除水量損失後,多年平均淨供水量166.03億立方米,包括江蘇133.70億立方米,安徽15.52億立方米,山東16.81億立方米。

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竣工後江蘇省增供水量19.25億立方米,二期和三期工程建成後江蘇省增供水量分別為22.1億立方米和28.2億立方米,供水能力顯著增強。目前江水北調工程的供水保證率較低,僅在50%左右,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實施,將增加江蘇省現有工程的供水能力,減少缺水量,尤其是用水高峰期的缺水量,提高江蘇省的用水水平和供水保證率,特別是農業的灌溉保證率,是對江水北調工程的完善。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竣工後,長江—洪澤湖段的農業用水基本可以得到滿足,其他地區供水保證率也可以達到80%,比現狀提高20%~30%,工業用水也將得到很好的保障。

二、對防洪排澇的影響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連通作為調蓄水庫的洪澤湖、駱馬湖、南四湖、東平湖,過黃河後進入京杭大運河的衛運河、南運河到天津,其90%的輸水渠道是在利用現有河道和湖泊的基礎上修建的。這些河道和湖泊大部分屬於淮河水利體係,經過新中國成立後50餘年的持續治理和開發利用,已經發揮了巨大的防洪排澇作用,是治理淮河“蓄泄兼籌”方針的成功實踐。

南水北調東線第一期工程新建、改建或擴建原有水利工程,疏浚、擴挖現有的輸水河流、湖泊,無疑將增強這些河湖防洪排澇的能力。新建泵站主要建築物的防洪標準按百年一遇設計,三百年一遇校核,改造泵站主要建築物的防洪標準按其級別參照《泵站設計規範》確定,其他建築物按不低於所處河段或湖泊堤壩的現有和規劃防洪標準設計。

例如洪澤湖是淮河中遊的調蓄水庫,承接淮河上中遊15.8萬平方千米的來水,擔負著攔蓄洪水、調節徑流的作用,現狀汛期限製水位12.5米(廢黃河高程,下同),汛後為滿足調節江蘇江水北調的任務,蓄水位13.0米,相應調節庫容23.10億立方米,蓄水麵積近1700平方千米。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擬將洪澤湖汛後蓄水位由13.0米提高到13.5米,可增加調蓄庫容8.25億立方米,將會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洪澤湖的防洪排澇能力。

初步估計,南水北調東線工程一期、二期所建泵站可結合麵上排澇,可增加排澇麵積6800平方千米(其中耕地716萬畝),可使其排澇標準由3年一遇提高到5年一遇,防洪排澇效益顯著。

三、對水環境的影響

環境是一個極其複雜的係統,而水是環境係統中的一個子係統,也是組成各個子係統的重要環境因子。水又是自然環境中最活躍的因素,調水是對水循環進行控製的工程措施,人們利用調水和改變水循環來調節水資源的時空分配,以滿足人類對水的需要,達到水環境與人類社會發展的相互協調,因此水環境直接影響著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良好的水環境是保護人們健康、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維持生態平衡的基礎條件。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輸水幹線及其支流的水環境現狀較差,根據流域水功能區劃及調水治汙規劃要求,南水北調輸水幹線及其支流的水質必須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Ⅲ類標準,明顯好於受水區的水質。因此,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實施,將對輸水沿線及其主要支流的水環境有極大的改善作用。

(一)改善沿線城市水環境

隨著蘇北地區社會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城市生活汙水和工業廢水的排放量逐年增加,而汙水集中處理設施建設卻相對落後,許多地區汙水沒有經過處理直接排入河道,水環境受到嚴重破壞。輸水幹線京杭大運河城市段有機汙染嚴重,多項指標有不同程度的超標。按照南水北調東線調水水質應達到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Ⅲ類要求,東線工程通水後將有大量優質水源不斷補充到這些地區,增加了水循環,增強了水體的流動性,沿線水質將得到較大改善,水環境的質量將會有較大的提高;同時為體現“三先三後”原則,實現調水水質保護目標,各地加大了汙水處理的力度,汙水處理率有了較大提高。今後的汙染治理工作應以水環境容量和總量控製為依據,對河道環境容量進行分析評價,提出入河排汙口調整、城市和工業廢水治理、必要的導流截汙工程等水汙染控製方案,給出總量控製的目標和要求,同時評估水汙染治理工程效果,有效控製汙染,改善水環境。

良好的城市水環境可以提升整個城市環境質量,塑造城市的美好形象,因此應該把握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建設的有利時機,在符合環境生態規律的基礎上,運用現代管理方法,建立完善的水資源管理製度,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保護和改善水環境,提高城市競爭力。

(二)增加水環境容量和水環境的承載能力

淮河以北地區河流在枯水季節基本處於斷流或幹涸的狀態,水汙染嚴重,水環境惡化,許多河流基本無水環境容量可言,即使是南水北調東線範圍內最大的洪澤湖,在2001年淮河流域旱情嚴重的情況下,也曾出現水位降至10.52米(死水位)以下,湖麵萎縮至381平方千米、蓄水量不足1.4億立方米,比正常蓄水量減少九成以上,大部分湖底裸露、濕地生態係統破壞嚴重的情況。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實施以後,長江優質水將源源不斷地輸入各用水區,蓄水湖泊水位普遍上升,湖泊麵積擴大,換水頻繁,換水率將明顯提高,可有效防止湖泊富營養化的發生,有效改善水生態環境;由於有充足的水源保證,輸水幹線受水區河道的基本流態、基本功能得以恢複,自淨能力增強,水環境承載能力將得到大幅度提高。

四、對工業的影響

江蘇省委提出全省要力爭在全國率先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宏偉目標。為了加快實現“兩個率先”的步伐,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係列加快經濟發展的舉措,實施“東隴海線產業帶”“沿海經濟帶”“海洋經濟產業帶”以及“沿江產業帶”建設,提高沿海灘塗資源開發程度,推進工業化、城市化和經濟國際化進程,加快蘇北振興步伐。根據省委省政府的戰略部署,以及《江蘇省國民經濟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成果,預計到2010年,江蘇南水北調受水區五市GDP比2000年要增長1.5倍以上,GDP總量達到2298億元,尤其是電力工業裝機容量將有較大幅度的增加,根據《江蘇省電力規劃》資料,2010年五市電力裝機容量將達到1211萬千瓦,對水資源的需求進一步增加。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實施為蘇北地區的工業發展提供了可靠的水資源保證,緩解水資源供需緊張的局麵,改善蘇北地區的投資環境、工農業發展條件及生態環境。一些受水資源短缺限製的耗水工業將得到發展,如礦產采掘業、冶金、能源、石油化工、機械製造等重化工業,以及紡織、非金屬工業、化學原料等構成的原材料工業將得到發展。由於調水後工業可供利用的水資源總量增加,將促進一些規模較小、耗水大、汙染大的企業進行重組,形成一些規模巨大的符合經濟需要的工業企業,實現工業的快速、健康發展。工業部門的擴張與發展,在解決一部分城市人員就業的同時,也會吸引大量剩餘的農村勞動力從農業轉移到工業。

五、對農業的影響

由於缺少水資源和工業長期擠占農業用水,蘇北地區的農業發展一直受到很大的限製,幹旱、缺水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始終存在。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實施,給該地區的農業發展帶來了寬鬆的水資源環境,將在很大程度上保證農業生產的用水條件,促進地區農業穩定發展,實現地區的農業結構從以種植業向林、牧、副、漁等全麵發展的方向轉變。

(一)保證蘇北地區糧食生產的穩定發展

江水北調工程經過幾十年的建設,對蘇北地區農業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確保了蘇北地區的糧食生產安全。淮北地區過去農業生產一直低而不穩定,長期靠吃國家的返銷糧,水稻麵積隻有200多萬畝,糧食產量隻有150萬噸。江水北調工程實施後,到1999年水稻麵積發展到46.7萬~66.7萬公頃,糧食產量1989年達到1200萬噸,徹底扭轉了曆史上“南糧北調”的局麵。但由於蘇北地區整體缺水,許多地區的農業生產力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實施,將改變這種情況。南水北調東線第一期工程向江蘇省增供農業用水5.56億立方米(采用《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江蘇受水區農業供水價格研究》成果),可使低保證率的缺水農田得到有效灌溉,並可在水資源較豐沛地區適當發展新的灌溉麵積,為保證糧食生產提供良好的水資源條件,推動糧食生產的穩定發展。

(二)促進蘇北地區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

江水北調工程的實施使得蘇北地區糧食產量增長的同時,農業產業結構也從以種植業為主向林、牧、副、漁全麵發展的方向轉變。以徐州市為例,江水北調工程實施後,促進了梯級河網的進一步完善,提高了引、排、調蓄能力,實現向廢黃河、大沙河排水,為河道、灘地的綜合整治開發創造了條件。徐州市的優質高效經濟作物、畜牧養殖和漁業生產得到迅速發展,豐縣、沛縣先後建成包括大沙河果園在內的3萬公頃優質紅富士蘋果基地,邳州、新沂兩市1.67萬公頃銀杏、板栗生產基地,以廢黃河沿線為主的牛蒡、山藥、蘆筍、薹幹等1萬公頃特種蔬菜生產基地和6666.7公頃甲魚、螃蟹、牛蛙、珍珠等特種水產品養殖基地。1998年全市經濟作物種植麵積達24.7萬公頃,林牧漁業產值占農業產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23.2%提高到1998年的39.1%,農民的收入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隨著南水北調工程的實施,水價機製改革的深入和價格杠杆的調節作用,將會進一步促進高效節水型農業的發展,使受水區的水資源配置更加趨於合理,加快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

六、對交通航運的影響

內河航運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是交通運輸體係中不可缺少的運輸方式。內河航運具有運量大、能耗少、投資少、占地少、成本低、適應性廣等突出特點,在煤、礦、油等大宗貨物運輸中具有獨到優勢。但我國大部分河道尚未形成相互溝通的航道網,遠未發揮其運輸潛力。南水北調東線方案,就是利用京杭大運河的舊道輸水,同時對京杭大運河加以整治,使古老的京杭大運河恢複生機。

京杭大運河曆來就是貫通我國南北的“黃金水道”,尤其是蘇北段,是標準的四級航道,承擔著大量的航運任務,煤炭、水泥、黃沙和其他大量的建材都是通過這條線路運輸的。另外,洪澤湖、駱馬湖、高郵湖、邵伯湖等沿線調蓄湖泊都是重要的航道,經洪澤湖還可直通淮河。這些航道之所以一直繁盛不衰,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受益於江蘇省的江水北調工程。隨著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建設和京杭大運河水資源的開發與綜合利用,以及複線船閘的改造,調水與航運相結合,使東線的調水量從現在的30億立方米擴大到130億~170億立方米,改善了京杭大運河的通航條件,提高了航運能力,航運的保證率有了很大提高。這樣兩條人工運河與京廣、京九、京滬等鐵路相輔相成,使南北交通更加方便,東線一期工程完成後,揚州至濟寧段可全年通航,可為南北物資交流作出巨大貢獻。

雖然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實施改善了蘇北地區交通航運條件,為通航水位提供一定的有利條件,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各梯級河道的水情,抬高了水位,增大了流速,對航運設施和船舶航運安全帶來一定的不利影響,但是通過加強運營管理,可以克服不利因素,最大限度發揮工程的效益。

七、對旅遊業的影響

旅遊業是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旅遊區環境狀況的好壞對遊客影響是不可忽視的,而遊客的滿意程度與旅遊區經營狀況息息相關,直接影響著旅遊業的發展,因此必須認識到環境的重要性。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實施將會提高環境的質量,促進旅遊設施的建設、旅遊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使旅遊業得以快速發展。旅遊業不僅可以給地方帶來收入,還可為周圍居民提供大量就業機會。旅遊資源的開發對調整產業結構,帶動相關經濟發展,增加社會總產值,提高當地居民收入會起到很大作用。

例如駱馬湖位於江蘇省北部,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必經之地,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可以開發成為遊人休閑、娛樂場所,遊客在其中可以進行釣魚、劃船、攝影、野餐、觀察野生動物等活動,通過生態旅遊的實施進一步實現駱馬湖與周邊地區生態係統的可持續發展,推動周邊地區社會、經濟、環境協調發展。南水北調同時也是一個世界聞名的調水工程,舉世關注,其水源地必然會引來眾多遊人。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講,東線工程的實施將會促進江蘇省旅遊業的發展。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