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江蘇受水要領(1 / 3)

江蘇省境內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在現有江水北調工程的基礎上建設,也就被賦予了完善和改造現有江水北調體係的任務。南水北調東線一期主體工程實施後,增加了北調供水的能力。

南水北調東線江蘇段具有不同於中線和東線其他省份的特點,既是水源地、輸水區,又是受水區,供水對象不僅有城市工業、生活用水,還有用水比重較大的農村用水。東線一期工程總體可行性研究中為保證向北送水出省,考慮了水源工程和向省外輸水的幹線工程,保證幹線輸水水量和水質。

把輸水幹線的水送至不同用水戶,並在用水戶之間進行合理分配,實現預期供水目標,江蘇受水區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第一節 用水戶概化

在受水區現狀用水戶調查統計的基礎上,按農業、工業、生活、生態、船閘五大類進行概化,進而為水資源配置提供基礎數據。

一、受水區範圍

南水北調主體工程規劃確定的江蘇受水區範圍,包括淮安、宿遷、徐州、連雲港市的所有轄區、揚州市的江都、高郵、寶應縣(市)和鹽城市阜寧縣的一部分。總共涉及蘇北地區6市35個縣區。輸水幹線包括南水北調一期輸水骨幹河道和江蘇江水北調係統輸水骨幹河道。

據統計,江蘇省南水北調受水區內總耕地麵積195.6萬公頃,設計灌溉麵積172.8萬公頃,有效灌溉麵積147.7萬公頃,2005年實際灌溉麵積129.2萬公頃。

二、概化方法

按農業、工業、生活、生態環境及船閘五大類對受水區範圍內用水戶進行概化。

(一)農業用水戶

農業用水戶主要包括兩大類:一類是已被國家和江蘇省承認的、登記在冊的大中型灌區,稱“灌區”;一類是未登記未承認的灌區,稱“用水區”。對於共用一個取水口門從幹線取水的灌區或用水區概化成一個用戶,具有獨立取水口門的灌區或用水區不需概化。

(二)工業用水戶

工業用水戶按行政分區和水源進行概化,一個縣(區)在多條幹線上取水,則概化成多個用水戶,在一條幹線上取水則概化成一個用水戶。如揚州江都市受水區內工業用水戶隻在幹線裏運河上取水,則江都工業用水戶概化成一個工業用水戶。淮安清浦區工業用水戶有從總渠取水也有從二河取水,所以將清浦工業用水戶概成2個。

(三)生活用水戶

生活用水戶概化方法同工業用水戶,按行政區概化。

(四)生態環境用水戶

生態環境用水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麵:城鎮綠化用水,這部分水一般是自來水廠集中供水,已統計在生活用水中(但水量是分別統計的);另一方麵體現在城區河道衝汙水量,這部分水量根據河道斷麵尺寸、水位估算。根據各市縣具體情況,按行政區概化。

(五)船閘用水戶

船閘用水戶不需概化,分別一一列出。

三、概化成果

根據南水北調江蘇省受水區範圍,按輸水幹線及行政區進行概化,概化後江蘇省南水北調受水區共有用水戶共計216個,其中農業用水戶91個,工業用水戶32個,生活用水戶34個,生態環境用水戶8個,船閘用水戶51個;共有取水口230個,其中農業取水口105個,工業取水口32個,生活取水口34個,生態環境取水口8個,船閘取水口51個。

第二節 水量配置

通過區域水資源配置和用水戶水量配置等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提高受水區輸配水、節水、管水等方麵的能力,保障江蘇省南水北調工程整體效益的發揮,為促進江蘇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有力支撐。

一、配置原則

(一)以人為本、公益性優先原則

優先滿足人民生活需要、維係生態係統安全、保障社會穩定等公益性領域的基本用水需求,著力解決與人民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水資源問題。

(二)人與自然和諧的原則

開發利用水資源要充分考慮水資源承載能力和水環境承載能力,切實保護生態環境,協調人與自然的相互關係,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三)水資源開發利用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原則

發揮水資源作為戰略性經濟資源和基礎性自然資源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社會協調發展的要求,製定具有針對性和切實可行的用水戶水量配置方案。

(四)公平、高效和可持續的原則

綜合考慮供水區各地人口、土地、經濟結構以及水源條件、用水現狀、生態特性等各種因素,公平合理地配置水資源。在突出公益性優先和公平原則的同時,也要兼顧方案的經濟合理性和技術可行性。

(五)節水優先、治汙為本、量水而行的原則

大力發展農業節水,高標準地實施工業節水,廣泛推行生活節水,優先考慮通過節水來抑製用水需求,對供水配套標準較低的地區,在加大節水力度的基礎上,完善供水網絡,增加供水量。

(六)因地製宜、保障重點的原則

根據各地水資源及其開發利用條件以及經濟社會發展態勢與特點,合理確定配置布局、對策,采用優質優供、區域供水、水源地保護等綜合措施,保證生活用水水質。

二、現狀工情

現狀工情為江蘇江水北調工程,即:一是新通揚運河自引長江水250~300立方米/秒;二是江都站500立方米/秒中除淮安站240立方米/秒、蔣壩站130立方米/秒調入淮北外,剩餘的部分通過沿運閘調入裏下河地區和通過大引江閘入灌溉總渠並通過沿總渠閘洞入裏下河;三是泰州引江河現狀引江300立方米/秒。

在現有江水北調為主的跨流域、跨區域骨幹供水工程和以灌區工程為主的區域性供水工程支撐下,贛榆地區現狀供水保證率可達50%以上但不足75%,沂北地區現狀供水保證率不足50%,沂南地區現狀供水保證率可達到95%左右,渠北地區現狀供水保證率可達50%以上但不足75%。受裏下河河網輸水能力及節點控製水位限製,裏下河腹部鬥北地區現狀供水保證率50%左右。

農業用水戶灌溉麵積共129.2萬公頃,其中水田、水澆地、菜田實際灌溉麵積分別為74.8萬公頃、37.5萬公頃、17萬公頃;工業用水戶取水量共5.7億立方米,其中電力工業用水戶取水量4.3億立方米、石化工業用水戶取水量0.6億立方米、鋼鐵工業用水戶取水量0.1億立方米、其他工業用水戶取水量0.7億立方米;生活用水取水規模175.8萬立方米/天;河道內生態環境用水戶口門流量13.2立方米/秒;船閘用水戶64個,其中在幹線上的41個,這部分船閘用水仍在幹線內,故不統計其用水量,連接幹線與供水區範圍的23個,這部分船閘用水流入供水區範圍,需統計其用水量,經統計計算,船閘用水戶年用水量3.9億立方米。

三、配置目標

2020年規劃工情為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全部按設計要求完成,即:抽江規模500立方米/秒,多年平均供水量187.55億立方米,其中抽江水量87.66億立方米。扣除損失水量後,多年平均淨供水量162.81立方米、其中江蘇境內133.70億立方米。

(1)2020年生活、工業、生態、船閘用水戶達到97%的供水保證率:淮北地區農業用水戶供水保證率為75%,淮南地區農業用水戶水田的供水保證率為95%、旱地為75%。2020年農業用水戶需水量以有效灌溉麵積計算,共147.7公頃,其中水田、水澆地、菜田有效灌溉麵積分別為81.9萬公頃、49.4萬公頃、16.4萬公頃;工業用水戶取水規模共11.4億立方米,其中電力工業用水戶取水規模7.8億立方米、石化工業工業用水戶取水規模0.7億立方米、鋼鐵工業用水戶取水規模0.2億立方米、其他工業用水戶取水規模2.7億立方米;隨著自來水區域供水工程的建設,生活用水戶預計供水規模大幅度增加,達581.3萬立方米/天,較2005增加了2.3倍;河道內生態環境用水戶口門流量仍為13.2立方米/秒;船閘用水戶現狀為64個(其中在幹線上的41個,連接幹線與供水區範圍的23個),概化後為51個。

(2)評價標準:以缺水率指標作為衡量規劃水平年各用水戶是否達到供水設計保證率目標的標準,即:當缺水率小於3%時,可視為不缺水;當缺水率大於3%小於5%,視為基本不缺水;當缺水率大於5%時,認定缺水。

四、水資源分區

由於江蘇受水區的供水與整個江蘇淮河流域片密不可分,因此將江蘇受水區的水資源供需平衡置於江蘇淮河流域進行統籌考慮,經流域平衡後,綜合分析江蘇受水區水資源供需狀況,因此水資源供需平衡的研究範圍為整個江蘇省淮河流域片。

江蘇受水區劃分采用水資源分區體係。研究範圍水資源分區分為四級。一級區為淮河,設王家壩至中渡、中渡以下、沂沭泗河3個二級區。王家壩至中渡區設蚌中區間北岸區、蚌中區間南岸區2個三級區,中渡以下區設高天區、裏下河區2個三級區,沂沭泗河區設湖西區、中運河區、沂沭河區、日贛區4個三級區。蚌中區間北岸區設安河區1個四級區,蚌中區間南岸區設盱眙區1個四級區,高天區設高寶湖區1個四級區,裏下河區設渠北區、裏下河腹部區、鬥北區、鬥南區4個四級區,湖西區設豐沛區1個四級區,中運河區設駱馬湖上遊區1個四級區,日贛區設贛榆區1個四級區,沂沭河區設沂南區、沂北區2個四級區。

五、供需水分析

(一)受水區重點用水戶需水預測

根據江蘇受水區人口、GDP、耕地麵積等社會經濟情況,對江蘇淮河流域需水預測成果進行拆分得江蘇受水區不同水平年工業、農業、生活、生態的需水量。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