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東線受水概況(1 / 3)

南水北調東線受水區主要是江蘇和山東兩個經濟發達的省份,這兩個省將在一期工程建成後首先得益。根據南水北調工程規劃,今後東線工程還將向河北省、天津市供水。

南水北調東線調水有水量和水質雙重目標。一期工程建成後,抽引江水水量達到89億立方米,其中增加供水36億立方米,水質要求達到Ⅲ類。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從長江調水至華北平原,跨越長江、淮河、黃河、海河,調水線路長,調水量大,涉及範圍廣,對受水區的影響不可估量,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受水區水資源短缺的“瓶頸”問題,促進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改善人民生活質量,優化生態環境,必將產生巨大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

江蘇既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水源區,同時也是受水區,南水北調東線工程通水後,將會對蘇北地區產生深遠的影響。分析南水北調工程實施後將對受水區帶來怎樣的社會經濟效益以及生態環境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東線工程供水範圍分為黃河以南、山東半島和黃河以北三片:①黃河以南片:包括江蘇省裏下河地區以外的蘇北地區和裏運河東西兩側地區,安徽省蚌埠市、淮北市以東沿淮河、沿新沂河地區,山東省南四湖、東平湖地區。②山東半島片:包括濟南、青島、煙台、淄博、濰坊、威海、東營、日照等。③黃河以北片:包括山東省徒駭馬頰河平原。東線受水區是我國人口集中、經濟比較發達的區域。受水區天津市、河北省、山東省、江蘇省屬於極度缺水地區,安徽省屬於嚴重缺水。目前東線受水區現有水資源利用率很高,地下水超采嚴重,已經到了難以為繼的地步。水資源的短缺給東線受水區的社會經濟、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影響,東線調水迫在眉睫。

第一節 自然地理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受水區位於黃淮海平原的東部及淮河以南的裏運河東西兩側地區,在東經115°~122°、北緯32°~40°之間,南起長江,北至天津,西界大致為子牙河、滏陽河、梁山、徐州、津浦鐵路,東臨渤海、黃海,涉及津、冀、蘇、魯、皖五省市,總麵積18.3萬平方千米,是我國人口集中、經濟文化比較發達的地區之一。

一、地形

受水區是黃河、海河、淮河的衝積平原,以黃河為脊,分別向南北傾斜。黃河以南的淮北平原受黃河泛濫的影響,從蘭考經徐州、淮陰的廢黃河高於兩側地麵,形成淮河與沂沭泗兩大水係的分界線,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大部分高程在10米以下,以平原為主體;黃河以北到天津,地勢南高北低,地麵坡度在1/10000左右,海河平原曆史上受黃河多次改道的影響,崗、坡、窪相間分布,較大的蝶形窪地有白洋澱、東澱、賈口窪、文安窪、千頃窪等以及濱海地區的北大港和南大港;山東半島西、南、東三麵均為中、低山丘陵,大部分高程在400米以上;魯中南中山、低山丘陵與膠東低山丘陵為膠萊平原,大部分高程在50米以下。

二、地質

調水線路廣布第四係全新統,局部地段為新統堆積物。調水區位於華北陸台東南部,跨華北平原坳陷、魯西南隆起、魯蘇地盾、徐淮坳陷,以及屬揚子準地台的蘇北坳陷等大地質構造。聊城至蘭考斷裂以及郯城至瀘江區域大斷裂穿越本區,後者在駱馬湖一帶穿越渠線,為本區主要地震斷裂帶。

三、氣候

南水北調東線水資源係統範圍內的水文氣候特征可概括為三個方麵:①大致以淮河為界,淮河以南屬北亞熱帶濕潤氣候帶;淮河以北屬南溫帶亞溫濕氣候區,具有明顯的季風氣候特征。供水範圍內多年平均降水量從南部的1000毫米,向北逐漸減少黃河一帶為600毫米,至德州、衡水一線最低為500毫米,再向北又逐漸增加,到天津一帶為600毫米。降水量變化大,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現在6~8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60%~80%,降水量年際變化大,豐枯懸殊。②根據1950年以來水文資料的分析,在南水北調東線水資源係統範圍內,黃河以南和黃河以北同步出現旱澇的機遇較小,較多的情況是南旱北澇或南澇北旱。例如,1959年和1966年淮河流域大旱而海河流域分別為平偏豐和平水年,1965年和1972年海河流域為枯水年而淮河流域為豐水年。像1981年淮河和海河兩流域同步出現枯水年的情況是很少見的。③係統內多水源互濟功能強。南水北調東線水資源係統通過京杭大運河溝通長江、淮河、黃河和海河四大流域,形成一個水資源大係統,從而實現江淮黃海四大水係的水資源互調互濟。

第二節 水資源狀況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跨越長江、淮河、黃河和海河四大水係,京杭大運河貫通其間。東線供水範圍內各地區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同,水資源利用狀況也各不相同,將受水區大體分為三片,即黃河以南片、山東半島片和黃河以北片。受水區包括江蘇省、安徽省、山東省、河北省和天津市,其中省轄市24個(含一個直轄市)、縣級市及縣城108個。

一、黃河以南片

(一)江水北調區

江水北調供水區位於淮河及沂沭泗下遊平原,供水範圍目前基本覆蓋整個蘇北地區,地表水相對豐富,但年際和年內豐枯變化懸殊。年徑流量70%以上集中在汛期6~9月份的幾次暴雨,最小月徑流量僅占年徑流量的1%~2%;由於地處淮、沂、沭、泗下遊,過境水量雖豐富,但年際、年內變化顯著,且與當地徑流基本同步;受平原地形限製,興利調蓄庫容小,形成了洪水期間水勢太大,無處蓄存,加重了防洪負擔,抗旱期間外來水太少,無水可用的局麵。

江蘇省從20世紀60年代初開始興建江水北調工程,江水北調工程多年平均抽江水量約33億立方米,幹旱年抽江水量可達到60億立方米。但目前江都站抽水大部分用於沿裏運河、沿蘇北灌溉總渠及裏下河腹部地區,特別是灌溉高峰季節,實際被調水量有限。根據統計資料分析,北調供水區1998年總供水量為110.8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01.39億立方米,占總供水量的91.05%,地下水9.41億立方米,占總供水量的8.50%。其中城鎮生活用水4.11億立方米,農村居民生活用水7.39億立方米,農業灌溉及林牧漁業用水為78.08億立方米,工業用水21.22億立方米。

(二)南四湖及東平湖區

南四湖和東平湖周邊地區當地的水資源日益減少,平均年份地表水已基本利用,南四湖大多數年份不能蓄滿,有些年份甚至連死水位都無法保證,1981~1983年和1986~1988年曾兩次出現連續幹涸。該區城市集中,工業發達,城市主要抽取地下水,汙水排入南四湖,出現了一些較大範圍的地下水超采漏鬥,並且使得南四湖地區缺水和水汙染問題都十分突出,湖區生態環境嚴重惡化。由於地處蘇魯交界,缺少水資源的統一管理,使有限的水資源不能合理利用,加劇了供需矛盾。遇到幹旱年份不僅農業減產,而且威脅到工業和航運,農業與航運爭水矛盾及蘇魯邊界爭水矛盾日益尖銳。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