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江蘇為先(1 / 3)

江蘇的蘇南、蘇北由於曆史的原因特別是水資源條件不同,長期以來就存在著“南富北貧”的差距。蘇南水網密布,水勢穩定,一直為“魚米之鄉”;而北方卻水旱災害頻仍,“盼水水不來,怨水水不去”,隻能種一些產量不穩的旱作物。為了統籌蘇南蘇北的區域發展,20世紀50年代末江蘇就籌劃興建江水北調工程,在長江邊建抽水站,以運河幹線作基礎向蘇北送水。這一工程得到了周恩來總理的肯定,並為水利部批準。江蘇於60年代初實施修建江水北調工程,至今已受益40多年。

江水北調工程是迄今我國建設最早、規模最大、線路最長、效益最明顯的跨流域調水工程。江水北調工程的成功證明了跨流域調水的可行性,為南水北調工程建設管理積累了寶貴經驗,是南水北調工程的偉大實踐,也是東線工程的大模型。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起點就是江水北調工程的江都站,所以說,江都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源頭,江水北調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基礎。

第一節 江水北調

江蘇於新中國成立後開跨流域調水之先河,形成了目前多級提水、多庫調節、江淮沂沭泗多水源互濟、供水與排洪防澇相結合的跨流域調水水資源係統。江蘇江水北調工程是根據不同時期的社會經濟發展要求和條件,逐步向北推進延伸的,在幾十年的調度運行中,成績斐然,為江蘇省蘇北地區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一、工程概況

江蘇省江水北調工程,是指從江蘇省揚州市江都抽水站抽引長江水,通過多級抽水站和輸水河道,與洪澤湖、駱馬湖、南四湖相串聯,並可補水入石梁河水庫,構成的一個水資源供給係統。該係統範圍,東臨黃海,南起長江,西至淮河蚌埠,北達南四湖。係統的主要任務是,以長江水補充淮沂沭泗水水量之不足和協調來水與需水在時空分布上的矛盾,為蘇北地區工農業生產、城市生活、航運和生態提供水源,並承擔蘇北地區部分泄洪排澇任務。工程係統既可向西北送水至400~500千米遠的徐州市豐縣、沛縣,也可向東北送水至連雲港、東海、贛榆,形成了以灌溉、排澇、通航、鹽堿土改良、灘塗開發等多方麵的綜合利用水利項目。

江蘇省江水北調工程始建於20世紀60年代,工程包括抽引江水的北調工程和自流引江水的東引工程。北調工程以江都站為起點、京杭大運河為輸水骨幹河道,經過洪澤湖、駱馬湖調蓄,可將江水送到南四湖下級湖,沿途已建成江都、淮安、淮陰、泗陽、劉老澗、皂河、劉山、解台、沿湖等9級抽水泵站,輸水行程達400多千米。現狀向北調水能力為:第一級抽江400立方米/秒,進洪澤湖160立方米/秒(含高良澗越閘站40立方米/秒),進駱馬湖150立方米/秒,出駱馬湖到徐州市50~80立方米/秒,可向南四湖下級湖補水30立方米/秒。同時可以通過二河向泗陽站下引洪澤湖水,實現長江、淮河水聯合調度向北送水,還可通過淮沭新河向東北部供水200~300立方米/秒,常年輸水30~50立方米/秒,實現了跨流域調度、遠距離輸水的宏偉藍圖,確保連雲港市和港口用水。東引工程以三江營和泰州引江河高港樞紐為引水口門,經新通揚運河、鹵汀河、泰東河等向裏下河地區和沿海墾區送水,引水能力715立方米/秒。此外,還可利用通榆河第一期工程送水50立方米/秒到蘇北灌溉總渠以北地區。

二、決策曆程

江蘇濱江臨海,地處長江、淮河、沂沭泗河下遊,境內地勢平坦,河網密布。但降雨時空分布不均勻,年際變幅大,南豐北枯。蘇南雨量充沛,水源豐富;蘇北地區從整體上講,除洪水威脅外,還是個缺水地區,特別是淮北地區和沿海墾區,缺水嚴重。淮北地區大部分為平原坡地,沿海地區為平原窪地,蓄水條件很差,水資源緊缺。曆史上洪澤湖所蓄淮水,主要灌溉東南部裏下河和通南地區,淮河年內降雨又往往集中在7、8、9三個月,水多成洪,水少成旱,如果農業大用水時可先用洪澤湖蓄水,騰出庫容,接受後來下泄的淮水,但如果淮水不來,蘇北就會麵臨無水可用的窘狀,因此就整個蘇北地區而言,灌溉無保證。

20世紀50年代中期,江蘇省水利廳為解決蘇北灌溉問題,先後提出“淮水北調,分淮入沂”和“引江濟淮,江水北調”的跨流域調水計劃,為解決蘇北水源問題提出了戰略性目標。

1957年5月,江蘇省水利廳編製完成“淮水北調,分淮入沂”規劃,1958年,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及淮河上中遊工情、水情的變化,上遊來水日趨減少,蘇北地區缺水問題更加突出。淮水可用不可靠,提高洪澤湖蓄水位一時又難以實現,而豐富的長江水卻未充分利用。因而江蘇省水利廳在1958年《江蘇省水利規劃提綱》中,提出了“紮根長江,江水北調,引江濟淮”的規劃。1959年蘇北大旱,正值灌溉大用水期間,淮河斷流,洪澤湖幹涸,26.7萬公頃農田受災減產,說明依靠淮水發展灌溉,顯然是靠不住的,隻有江水才能川流不息。這更加促使江蘇省集中力量,加快步伐,用擴大抽引江水的辦法來解決蘇北地區的灌溉水源問題。除自流引江外,考慮在沿江地區建大型電力抽水機站,抽提江水,逐級北上。當初也曾設想在安徽巢湖抽引江水,後決定依靠自己力量紮根長江,江淮水並用,采取抽引江水和自流引江水並舉。

江蘇省江水北調的構思成形,是基於多年抗旱鬥爭的實踐,旨在解決江蘇境內水資源的嚴重不平衡性,以開發蘇北,發展生產。因此,為了彌補蘇北水資源不足,發展蘇北經濟,江蘇從20世紀60年代初期開始,逐步建立了以江水北調工程為主體,多水源並舉、諸流域互調互濟的水資源配置體係。

三、建設過程

江蘇省江水北調工程是根據不同時期的社會經濟發展要求和條件,逐步向北推進延伸的。1961年12月,江都一站開工。1969年10月,一站、二站、三站全部建成後,為江水北送淮北打好了基礎,但淮安一站還在建設中,江水到不了淮北。1973年冬到1974年春,淮北地區冬旱接春旱,旱情發展很快。麵對當時的嚴重旱情,江蘇省水利廳下決心按江水北調規劃,在分級抽水的規劃點上,突擊興建金湖、蔣壩、淮安、高良澗、楊莊、泗陽、劉老澗、井兒頭、芝麻、房山等10處臨時抽水站,向洪澤湖、駱馬湖補水,並翻水到石梁河水庫,以解決淮北地區的水源。雖然這些臨時建成的簡易抽水站單機流量小、成本大、效率低,隻能應急,但它們卻為“江水北調”走出一條通暢的道路。經過10多年的改造,這些臨時抽水站有的已拆除,有的已改造成永久性的電力抽水站。20世紀80年代為適應改革開放後經濟發展對水資源的新需求,建設商品糧基地,配合解決京杭大運河徐州到揚州段續建工程和徐州電廠建設所需水源,實施京杭大運河補水工程,到1987年實現了江水北調沿京杭大運河線從江邊到微山湖邊的全線初通。20世紀90年代以來為建設徐連經濟帶,實施了江水北調沿線泵站的增容改造,實現了洪澤湖到徐州又一送水線徐洪河的全線通水;為適應沿海經濟發展和灘塗開發,實施泰州引江河及與之配套的通榆河,形成了多路引水格局,進一步完善了江水北調係統。

目前,江水北調工程含江都、淮安、淮陰、泗陽、劉老澗、皂河、劉山、解台、沿湖等9個梯級泵站,輸水幹線長404千米,第九級站沿湖站提水入微山湖能力為32立方米/秒。整個工程完全由我國自行設計、製造、施工和安裝,工程集灌溉、泄洪、排澇、發電、航運、供水、衝淤保港、改善生態環境、改良鹽堿地等綜合作用於一體,已經實現了全麵規劃、綜合利用、一站多用、一閘多用、一河多用、一水多用的目標。江水北調工程利用過境客水,跨越流域,逐級北上,以豐補枯,為發展農業生產提供良好的水利條件,是淮河下遊治理思想的一個突破,是江蘇人民在水利建設上一個重大創舉,也是新中國治水史上的一個輝煌業績。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