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江蘇為先(2 / 3)

四、效益顯著

蘇北平原在曆史上是一個洪、澇、旱、漬災害十分頻繁的地區。調用江水,引江濟淮,是解決蘇北地區水源不足的根本途徑。江水北調工程是一項紮根長江、實現江淮沂沭泗統一調度、綜合治理、綜合利用工程。自1961年興建江都一站以來,先後建成了大、中型抽水站14座,裝機容量11.5萬千瓦,抽引能力已達到400立方米/秒,進洪澤湖200立方米/秒,泗陽北送90立方米/秒,向連雲港市區送水15立方米/秒。另外,裏下河自流引江水能力已達700立方米/秒,淮沭新河向北調水能力達750立方米/秒,其中淮陰閘以北的淮沭河段為440立方米/秒。江水北調工程的初步建成,為淮北大麵積農田改造,裏下河、白馬湖地區排澇降漬,發展航運,解決工農業和城市用水等創造了條件,促進了蘇北的社會經濟發展。

(一)供水灌溉

江水北調工程提水北送,使京杭大運河沿線及裏下河地區66.7萬公頃農田,有了充足的灌溉水源,淮北地區73.3萬公頃農田實現了旱改水。蘇北的城市建設和工業企業得到了健康發展,有了可靠的水源保障,連雲港包括海軍艦隊曾靠火車運送淡水,江水北調工程發揮效益後,江水、淮水源源不斷送達,解決了生產、生活用水,為港口城市的建設和發展提供了基礎保障。早在江水北調工程規劃彙報時,周恩來總理曾經非常動情地說:江蘇顧全大局,搞水利工程還想到海軍,也為海軍的飲水解決了後顧之憂,徐州、淮陰等電廠也不再因缺水而影響正常生產。江水北調工程對促進江蘇蘇北地區工農業生產和社會發展發揮了顯著作用。據統計,1965~2001年,江都站共抽水北送973.1億立方米,其中1978~2001年,年平均抽江水34.5億立方米,最多年份抽江水70.6億立方米。

1988年江蘇全省遇大旱,這時正值江水北調工程全線貫通,工程發揮了顯著效益,江都站全年抽引江水達50×108立方米,最北端的沿湖站,連同1987年冬提前補水量,共進微山期2×108立方米,因此淮北地區的旱情雖然比1978年重,但徐、淮、連、宿四市水稻栽插麵積仍達61.3×108公頃,比1978年多21.2×108公頃,1988年糧食產量仍達92億千克,是1978年的1.8倍。1994年,淮北又一次出現了多年罕見的大旱。泗陽站從4月底開機至8月上旬,連續抽水100天,共抽水近8億立方米。徐州市除用駱馬湖水外,又由劉山站抽水4.5億立方米。江淮水統一調度,既解決了夏熟春灌用水,又保證了徐淮連鹽四市76萬公頃水稻的及時栽插,為江蘇省糧食豐收奠定了基礎。

江水北調工程推動了蘇北地區耕作製度的改革,使素有“鍋底窪”之稱的裏下河地區46.7萬公頃農田從一熟漚田改成了稻麥兩熟的“噸糧田”,實現了“漚改旱”,使其成了全國著名的商品糧生產基地;也使淮北地區1100多萬畝農田實現旱改水,蘇北也栽種了水稻,稻麥兩熟,從而結束了蘇北糧食不能自給的曆史,成了中國的又一個“米糧倉”。1949年新中國成立初期,徐、淮、宿、連四市的糧食產量不足全省的25%,人均產量也遠低於全省平均水平。1998年江水北調工程全麵發揮效益,淮北四市糧食產量達到全省的40%,人均產量也大大超過全省平均水平。據相關部門統計,至2005年,江水北調工程受益區由於灌溉得到保證,已增產糧食500億千克,棉花12億千克,累計已取得的效益約為250億元,產出為投入的5倍。

(二)抗旱排澇,促進航運

江水北調已建成的工程,在曆次抗旱排澇和確保京杭大運河航運中,發揮了顯著的效益。例如,1978年大旱1~8月份降雨量比常年少60%~70%,淮河長期斷流,湖庫幹涸,長江水位比同期正常水位低1米,北調線上所有泵站全部投入運轉,江都站開機270天,抽江水63億立方米,連同裏下河自流引江水48億立方米,共達111億立方米,相當洪澤湖正常蓄水量的4倍,補給了蘇北大部分地區用水,同時江水還過了淮河,向淮北補水10億立方米,最遠到達石梁河水庫和連雲港市,大旱之年奪得了豐收,並保證了宿遷縣以南京杭大運河的常年通航。江水北調部分泵站可結合排澇,大大加強了泵站所在地區的排澇能力。1991年,裏下河地區發生了大麵積洪澇災害,江都站滿負荷連續運行68天,抽水27億立方米,極大地減輕了損失。

京杭大運河蘇北段是交通大動脈,承擔著華東地區絕大部分物資運輸。2005年運量已超過1.18億噸,其中煤炭運量達到7300萬噸。但曆史上農業用水高峰和枯水季節,常常斷流、斷航。江水北調增加了航運補給水量,京杭大運河蘇北段水位得到了有效控製,在1988年、1992年等淮北大旱年份均保證了航道通暢。

(三)促進蘇北地區發展

江水北調工程實施後,蘇北地區的農業結構從以種植業為主向林、牧、副、漁全麵發展的方向轉變。以徐州為例,江水北調工程促進了梯級河網化的進一步完善,顯著提高了引、排、調蓄作用,並實現了向廢黃河、大沙河補水,為河道、灘地綜合整治開發創造了條件。徐州市的優質高效經濟作物和畜、禽、漁生產得以迅速發展。1998年徐州全市經濟作物麵積達24.67×104公頃,林、牧、漁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由1978年(江水北調工程尚未建成前)的23.2%提高到1998年(江水北調工程建成後)的39.1%。

江水北調工程不但發展了蘇北灌溉,也提供了該地區工業、城市、港口等用水,促進了農業的較快發展,也為國民經濟其他各部門的發展創造了更好的條件。徐州全市1998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555.15億元,是1978年的9.1倍。其中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由1978年的14.2%提高到34%。1998年,連雲港港口完成吞吐量1775.8×104噸,躋身全國十大港口之列。江水北調工程保證了蘇北地區的水資源供給,首先保障了農業的大發展,並在此基礎上帶動了整個經濟的發展,調整了蘇北地區的產業結構,縮小了與蘇南的差距,促進了當地的可持續發展。

(四)改善生態環境

由於水資源條件的改變,蘇北地區的生態環境得以大大改善。江水北調工程向蘇北地區大麵積供水,有效地減少了蘇北地區地下水的過度開采,避免了蘇北境內原有河流的過度開發,為蘇北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創造了條件。1994年8月,洪澤湖遭受上中遊汙水下泄的危害,幹旱加汙水造成嚴重困難。後采取引沂濟淮的辦法,從駱馬湖調水400立方米/秒入洪澤湖,不僅緩解了淮陰、鹽城兩市旱情,並保證了正常通航、發電,還大大緩解了水質汙染危害。江水北調工程河溝縱橫,增加了水麵麵積,擴大了環境容量,普遍綠化了大地,改良了鹽堿荒地,黃河故道有的已建成了優美的風光帶。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