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有源之水(2 / 3)

一、受水區水資源現狀

據統計資料,南水北調受水區水資源總量為445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量為284立方米。其中天津市人均水資源量僅為102立方米。國際公認的健康河流水資源利用率警戒線為30%~40%,而黃、淮、海三大流域的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已分別高達67%、60%和超過95%,屬於嚴重開發過度型。黃、淮、海流域人口密集,耕地麵積、糧食產量、人口和國內生產總值均占全國的1/3左右。區域內有北京、天津、石家莊、濟南、鄭州、蘭州、西安等大城市,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的戰略地位。由於地理和氣候因素的影響,黃淮海流域資源性缺水嚴重,水資源總量僅占全國的7.2%,人均水資源量僅為全國的1/5,是我國水資源承載力與經濟社會發展最不相稱的地區。近年來,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這一區域水資源承載能力與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日趨尖銳。

地下水是受水區大部分城市的主要水源,2005年河北、山東兩省地下水供水量分別占總供水量的82%和50%。華北平原有14萬平方千米國土已成為世界上超采地下水最嚴重、地麵沉降麵積最大、沉降類型最複雜的地區。2005年,河北省年水資源可利用量僅為170億立方米,每年用水總量卻有220億立方米左右,年超采地下水高達50億立方米。山東省平均地下水開采率接近100%。其中,超采最嚴重的淄博市達182%。河南省主要城市和豫北地區地下水超采,目前已形成兩個大的區域降落漏鬥,同時造成眾多泉水斷流。天津市總供水量23.10億立方米,地下水源供水6.98億立方米,超采近2億立方米。海河流域由於地表水長期過量開發利用,平原河道長期幹涸,被迫大量超采地下水,累計超采已達600億立方米。地下水超采造成了區域地下水位持續下降、水源枯竭、土地沙化、地麵沉降、海水入侵、水質汙染等一係列環境問題。

由於地下水補給量減少,導致平原區地下水資源量呈減少趨勢。據水資源規劃分析成果,海河流域1980~1999年年均降水量比1956~1979年年均降水量減少12.8%,而同期地表水天然徑流量衰減173億立方米,較1956~1979年平均值減少40%,遠高於降水量減小的幅度。即使在同等降水條件下,流域產水量在總體上也呈減少趨勢,如淮河流域1956~1998年多年平均降水量與1956~1979年均值差別不大,而多年平均徑流量還是比1956~1979年係列減少了19%。

綜上所述,南水北調受水區水資源具有水資源總量少、地下水超采嚴重、水資源量具有明顯衰減趨勢等特點。通過分析比較,南水北調受水區屬資源短缺型嚴重缺水區,這就決定了除繼續千方百計地推進節約用水外,必須從外流域調水才能緩解和最終解決嚴重缺水問題。

二、受水區需調水量

南水北調受水區各省市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提出了各省市的需調水量。需水量的預測在考慮節水措施的基礎上進行,其中生活用水通過提高水價、推廣使用節水器具、中水利用和管網改造減少輸水漏失等措施進行節水;工業用水考慮產業結構調整、科技進步及各種節水手段;農業灌溉考慮灌區改造配套、渠係防滲、節水灌溉的發展和作物種植結構的調整。各行業在考慮了各項節水措施後,進行需水量預測。

天津市在采取開源和節水措施後,2010年和2030年缺水分別為12億立方米和18億立方米左右,南水北調東線規劃二期工程和三期工程分別向天津調水5億立方米和10億立方米。

河北省在受水區範圍內城市、縣城及重點工業區2010年和2030年缺水分別為24億立方米和43億立方米。此外受水區內生態環境惡化和農業缺水十分嚴重,河北省提出2010年需調水量為28.7億立方米,2030年的需調水量為45億立方米。在調水初期,除滿足城市用水外,尚有少量餘水用於緩解地下水超采,改善地下水環境。隨著城市用水量的增加,南水北調水量將逐步全都用於城市。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承擔向河北供水的部分任務,規劃二期和三期工程分別供水7億立方米和10億立方米。

山東省以各市提出的需調江水量為基礎,綜合考慮各城市缺水狀況,經濟承受能力及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實施的規模和時間,並考慮地方配套工程的難易程度,提出需調水量推薦方案:2010年14.66億立方米,2030年37.25億立方米。南水北調東線工程規劃一期、二期、三期工程分別向山東供水13.53億立方米、16.86億立方米和37.25億立方米。

安徽省供水區在充分考慮節水的基礎上,預測2010年和2030年水平年分別缺水3.23億立方米和5.25億立方米,這部分水量將由南水北調東線工程調水補充。

根據《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可行性研究總報告》,第一期工程完成後,江蘇省受水區多年平均供水量133.7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增供19.25億立方米,二期和三期工程分別增供22.12億立方米和28.20億立方米。

第三節 長江之水

長江孕育了古老的華夏文明,在漫長的曆史中,長江記載了炎黃子孫的興衰苦難,演出了無數驚心動魄的曆史話劇,也寄托著中華民族的光榮與夢想。長江從雪山走來,一路歡歌,一路塑造,一路奉獻,孕育了廣袤的原野和古老的文明,構築了婀娜多姿的錦繡河山。長江是自然的江河,也是曆史的文化的江河。如今北方缺水,長江將用她那甜美的乳汁,滋潤北方幹渴的土地。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