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有源之水(1 / 3)

我國是水資源緊缺的國家,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是造成我國部分地區嚴重缺水的根本原因,長江流域麵積占全國陸地國土麵積的18.95%,卻占有全國34.18%的水資源量。黃河流域土地麵積占全國陸地國土麵積的8.33%,僅占有全國2.64%的水資源總量。長江水量豐富且穩定,據多年統計資料測算,長江入海水量占天然徑流量的94%以上,即實際消耗水量不到6%。黃河素有中國母親河之稱,由於水量不足,沿線需水量的不斷加大,麵臨著斷流的危險。我國北方由於水資源不足,已經嚴重影響到社會經濟以及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向北方缺水地區及黃河上遊調入長江徑流量的5%,便可以解決黃河及北方地區的缺水問題。南水北調,何其壯哉!

第一節 水之現狀

我國多年年平均降水總量為60000億立方米,占全球陸地降水總量的4.7%,折合降水深為629毫米,小於全球陸麵降水平均值834毫米。其中消耗於蒸發的、散發的降水占56%,另外44%的降水形成徑流。據統計,全國大小河流有6000多條,河流總長度為43萬多千米,多年平均年徑流總量為26500億立方米。我國水資源具有總量豐富,人均占有量少;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差距懸殊;夏季降雨集中,冬季降雨稀少,時空分布不均勻等顯著特點。

一、人均占有水資源量少

我國的水資源總量有2.8萬億立方米,占全球總量的5.8%,絕對數量僅次於巴西、俄羅斯、加拿大、美國和印度尼西亞,居世界第六位。但是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如按耕地麵積和人口平均分配,占有量卻極其有限,是全球13個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人均占有水資源量2207立方米(2005年數據),僅比國際製定的缺水上限和下限之間的中值偏高一點,與世界平均值相差甚遠;地均水資源量為每公頃2923.5立方米,也低於世界平均值的3159立方米/公頃。

二、地區分布不均衡

除了水資源量偏低外,我國水資源的另一個突出特點是:在地區分布上很不均衡,並且與人口、耕地的分布不相適應。我國南方降水多,雨量充沛,而北方,尤其是西部地區,雨量稀少,有的地方甚至終年無雨,幹旱嚴重,南北相差懸殊。全國水資源約80%集中分布在長江及其以南地區,而這一地區的人口占全國的55%,耕地隻占全國的35%。長江以北廣大地區人口占全國的45%,耕地占全國的65%,而水資源卻隻占全國的20%。其中黃、淮、海、遼4個流域耕地占全國42%,而水資源隻占全國的9%。西北內陸河地區麵積占35.3%,水資源僅占4.6%。全國水資源最多的省(區)在西南地區,西藏、四川、雲南和廣西的擁有量都在1900億立方米以上;水資源最少的省(區、市)多分布在華北和西北地區,寧夏、北京、天津、山西、河北、甘肅等省(區、市)的擁有水量均在270億立方米以下,其中寧夏水資源量不足10億立方米。全國人均水資源最多的省(區)同樣也在西南地區,西藏、青海、雲南的人均占有量都在4000立方米以上,已經接近或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水資源量最少的省(區、市)同樣分布在華北和西北地區,天津、寧夏、北京、河北、山東的人均水資源量都在500立方米以下,其中天津地區人均水資源量僅102.2立方米,遠遠低於世界人均1000立方米的基本需求,缺水形勢十分嚴峻。這也形成了南方水多耕地少、北方水少耕地多的局麵,水資源的分布十分不均衡。這也是造成我國北方和西北地區資源性缺水的根本原因。

三、可利用量小

我國位於世界著名的東亞季風區,降水和徑流的年內分配很不均勻,年際變化大,少水年和多水年持續出現。各地最大年降水量和最小降水量的比值不相同,西北地區一般均超過8,華北地區達4~6,東北地區為3~4,南方地區2~3,西南地區小於2。降水年際間的巨大變化,造成某些地區有些年甚至連續幾年的洪災和旱災。一般長江以南3~6月份或4~7月份的降水量約占全年的60%,長江以北地區6~9月份的降水量常常占全年的80%,冬春缺少雨雪。北方幹旱、半幹旱地區的降水量往往集中在一兩次曆時很短的暴雨。由於降水量過於集中,大量降水得不到利用,使可用水資源量大大減少。

以淮河為例,由於淮河年徑流量年際之間差別極大,水情上、中、下遊豐枯幾乎同步,多水年大都是洪水下泄,洪水長期準確預測仍是尚未解決的難題,水來時又無處存儲,很難成為水資源,隻有排泄入江、入海。沂沭泗流域位於淮河流域東北部,流域內水係複雜,地麵起伏大,主要河道源短流急,洪水峰高量大、陡漲陡落,洪水預見期短。南四湖作為該流域主要湖泊,多年平均年徑流量為29.87億立方米,但年內分配不均,汛期占全年徑流量的80%;年際變化也很大,最大徑流量為最小徑流量的23.4倍,給南四湖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帶來很大困難,同時由於南四湖調蓄能力較差,可利用水量隻是天然流量的一小部分,大部分被廢棄。

南水北調工程建成以後,將改變這樣的現狀。以東線為例,首先增加了沿線湖泊的調蓄能力,汛期淮河水量利用率將大大提高,其次東線沿線受水區的水資源供給將得到保證,可用水量將大大提高。

第二節 北方之渴

我國北方地區水資源總量少,且降水集中,年際變化率大,人均占有水資源量極其匱乏。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水量越來越大,供水量不斷增加,水資源已經過度利用。地下水成為北方地區的重要水源,並且已經嚴重超采,黃、淮、海3個已經出現地下漏鬥,地下水的過量開采也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形成惡性循環。水資源短缺與社會發展對水需求量增加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隻有從外流域調水才能解決缺水問題。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