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謀劃決策(1 / 3)

南水北調源在江蘇,始於缺水問題。

江蘇省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源頭,坐落於長江邊的江都水利樞紐是調水的起點。江蘇省幾十年江水北調的成功實踐,回答了遠距離跨流域調水的諸多問題,為南水北調工程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

江蘇省水資源分布不均,南豐北枯,蘇北地區缺水嚴重,上遊來水可用不可靠。20世紀50年代以來連遭大旱,淮河斷流,洪澤湖幹涸,數百萬畝農田受災,人畜飲水困難。麵對嚴峻的缺水問題,江蘇省提出了“紮根長江、江水北調、引江濟淮”的規劃,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持續建設,初步建成了江水北調工程體係。

我國北方地區水資源短缺問題更加嚴重,已經成為製約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21世紀初的連續幾年幹旱,不僅影響到北方地區的工農業生產,甚至威脅到城市生活用水和生態環境。與之相反,長江流域降水量大,水資源豐富而又穩定,南水北調,呼之欲出。

經過中華民族幾代人的艱苦努力,南水北調工程終於在2002年12月27日動工建設,夢想也終將成為現實。南水北調工程分東、中、西三條調水線路,分別從長江下、中、上遊提水北上,為我國北方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水資源保障,將有效解決北方缺水問題,形成全國水資源合理配置格局。

1952年毛澤東主席提出了南水北調的戰略構想,2002年國務院批複《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曆經50年謀劃,一項世界之最的宏偉工程應運而生,它擔負著緩解北方地區水資源嚴重緊缺形勢的曆史使命。“先節水後調水,先治汙後通水,先環保後用水”的“三先三後”原則貫穿於南水北調工程整個決策過程。南水北調研究成果的取得,是黨中央、國務院英明決策的結果,是國家各部委、各地方政府通力合作的結果,是各學科、各領域專家嘔心瀝血及幾代水利人獻身、負責、求實的結果。2002年12月27日,朱鎔基總理在人民大會堂宣布南水北調工程開工,幾代人的夢想也終將成為現實。

第一節 偉人指點

當代中國,毛澤東主席的南水北調構想醞釀於中國革命正處於低潮的長征時期。1935年長征途中,毛澤東主席研究了草地一帶的地理環境,在查理寺的麥爾瑪,發現一山脈竟分開了長江和黃河兩大水係。他想若山下挖個洞,長江的水就能流進黃河。1952年10月,毛澤東主席視察黃河,在聽取原黃河水利委員會(簡稱“黃委會”)主任王化雲同誌關於引江濟黃設想的彙報後說:“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點水來也是可以的。”第一次前瞻性地提出了南水北調的宏偉設想,從此拉開了南水北調工程的大幕。1953年,毛澤東主席視察長江,對隨行的長江水利委員會(簡稱“長委會”)主任林一山又一次提出南水北調的設想,並在地圖上指出了漢江丹江口一帶,設想從那裏調水北上。1958年3月,毛澤東主席在黨中央召開的成都會議上,再次提出引江、引漢濟黃和引黃濟衛問題。毛澤東主席的治水思路,不僅通盤考慮全國用水的現狀和將來,而且思考改造大西北荒漠問題。在毛澤東主席看來,南水北調,改造沙漠,放舟海渤,才是雄心壯誌。

1958年8月,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開的政治局擴大會議上,通過並發出《關於水利工作的指示》,明確指出:“除了各地區進行的規劃工作外,全國範圍的較長遠的水利規劃,首先是以南水(主要指長江水係)北調為主要目的,即將江、淮、黃、漢、海各流域聯係為統一的水利係統規劃。”這是“南水北調”一詞第一次見之於中央正式文獻,也是一次書寫共和國曆史壯麗篇章的偉大決策。

第二節 論證之路

毛澤東主席提出“南水北調”的偉大設想後,在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的親切關懷下,1952~1957年,黃委會提出了由通天河引水到黃河源的方案;長委會研究了從漢江丹江口引水濟淮、濟黃的方案,同時還研究了自三峽引水至丹江口的方案,從長江下遊沿大運河調水的方案及從巢湖引水的方案。在1958年3月成都會議上,毛澤東主席說:“打開通天河、白龍江,借長江水濟黃,丹江口引漢濟黃,引黃濟衛同北京連起來了。”1959年2月,中國科學院及水利電力部在北京召開了“西部地區南水北調考察研究工作會議”,確定南水北調的指導方針——“蓄調兼施,綜合利用,統籌兼顧,南北兩利,以有濟無,以多補少,使水盡其用,地盡其利”。隨著“大躍進”的開始,南水北調工作迎來了第一個高潮,在“大躍進”的狂熱中,北方各省的水利規劃都做得很大,因此當時西線南水北調的設計規模也很大,甚至提出了“開河十萬裏,引水五千億”這樣不切實際的設想,限於當時技術條件,西線調水準備采用人海戰術,修建超高堆石壩、開盤山大渠,明顯不切實際。隨著“大躍進”高潮的降溫,南水北調特別是西線工作也冷卻了下來。但是這一時期的工作確定了南水北調工程的原則、格局,為以後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直至目前大多數的南水北調方案仍未脫離那個時期勾勒出的框架;在人類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科學地勘查了長江、黃河上遊和瀾滄江、怒江部分流域的水文、地理情況,取得了寶貴的科學資料,為此一些同誌犧牲了生命,那段曆史值得我們銘記。

20世紀60年代以後的幾十年中,南水北調工作幾上幾下,基本上是北方缺水加重則上,旱情暫時緩解則下。但是其間中央和地方水利部門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江蘇地區已經實現了江水北調,並形成了黃委會負責西線、長委會負責中線、淮委會(全稱“淮河水利委員會”)負責東線的局麵。

20世紀70年代以後由於持續幹旱和工農業的發展,華北地區水荒嚴重、黃河斷流、生態環境惡化。京津地區城市用水嚴重緊張,為此密雲水庫和官廳水庫放棄河北與天津,專供首都北京用水,天津緊急建成引灤工程,隨後為了緩解華北平原嚴重的城市水荒,又建設了引灤入唐、引青濟秦、引黃濟青等跨流域調水和其他城市供水工程。同時,南水北調規劃設計的重點也集中在向華北平原供水的中線和東線工程上。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