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醞釀(7)(3 / 3)

此處清楚表明,“吾黨”即“社會黨”。

下文,又一處如此行文:

在社會黨的立法和勞動者的國家未成立以前,資產階級內民主派的立法和政治,在社會進化上決不是毫無意義;所以吾黨遇著資產階級內民主派和君主派戰爭的時候,應該幫助前者攻擊後者……

作為五四運動的領袖人物,陳獨秀的文章本來就引人注意。他口口聲聲說起了“吾黨”,警方馬上意識到他組織了“社會黨”。正因為如此,《申報》的消息用警方的口吻,稱之“社會黨陳獨秀”。

也有人稱這個“小組”為“中國共產黨發起組”。不過,這是後人取的名稱,並非當時的名稱,沒有被采用。

現在對於這個“小組”的正式的、統一的稱呼,叫“上海共產主義小組”。

對於這個“小組”,中國共產黨黨史專家們如此論述:

實質上,共產主義小組就是黨的組織。

共產主義小組是以列寧建立的俄國布爾什維克黨為榜樣建立起來的。

共產主義小組的性質是中國無產階級的先鋒隊組織,它的工作方向,即奮鬥目標是在中國實現共產主義的社會製度。

參加共產主義小組的人,絕大部分是接受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革命知識分子,他們承認無產階級的曆史使命,並且努力和工人群眾相結合,在實際鬥爭中逐漸鍛煉成為無產階級的先進分子。[8]

在這個“小組”推選負責人時,眾望所歸,公推陳獨秀。在維經斯基看來,“中國的共產主義運動必須找有學問的人才能號召”,而陳獨秀正符合這個條件。這樣,不論是蘇俄的代表,還是“小組”的成員們,都一致以為小組負責人非陳獨秀莫屬。

“小組”的負責人叫什麼好呢?叫“小組長”?叫“主任”?

維經斯基沿用俄共(布)的習慣,說應當叫“書記”。

“書記”一詞,在中國倒是古已有之。如《新唐書·高適傳》:“河西節度使哥舒翰表為左驍衛兵曹參軍,掌書記。”不過,古時的“書記”,是指主管文書的人;後來,中國的“書記”是指抄寫員。

當楊明齋把維經斯基的意見譯成中文,“小組”的組員們都感到新鮮。

就這樣,陳獨秀擔任了“上海共產主義小組”的首任“書記”。

從此以後,“書記”一詞在中國共產黨廣泛應用,黨的各級組織負責人稱之為“總書記”、“黨委書記”、“黨總支書記”、“黨支部書記”,以至到後來設立了“書記處”,設立了“書記處書記”。

有了“小組”,有了這個“小組”的書記,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正式組織,在上海誕生了。

列寧在共產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

就在上海小組誕生的那些日子裏,列寧在蘇俄首都莫斯科主持召開了共產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列寧關切著世界的東方,關切著中國的革命。正因為這樣,列寧在大會上所作的發言,便是《民族和殖民地問題》。

派出維經斯基前往中國,雖然是得到了共產國際的同意,但畢竟不是共產國際直接委派的。

列寧跟出席共產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的中國代表,“俄國共產黨華員局”的劉紹周和安恩學晤麵,準備再次直接派出共產國際的代表前往中國,幫助建立中國共產黨……

[1]施存統:《中國共產黨成立時期的幾個問題》,《共產主義小組》(下),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7年版。

[2]李達:《關於中國共產黨建立的幾個問題》,《“一大”前後——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前後資料選編》(二),第31頁,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3]邵力子:《黨成立前後的一些情況》,《“一大”前後——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前後資料選編》(二),第62頁,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4]林伯渠:《黨成立時期的一些情況》,《“一大”前後——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前後資料選編》(二),第31頁,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5]袁振英:《袁振英的回憶》,《“一大”前後——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前後資料選編》(二),第472頁,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6]周佛海:《往矣集》,上海平報社1942年版。

[7]陳望道:《回憶黨成立時期的一些情況》,《“一大”前後——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前後資料選編》(二),第20頁,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8]《共產主義小組概述》,《共產主義小組》(上),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