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茅盾受新疆軍閥盛世才迫害,帶著一家從烏魯木齊逃往西安,在西安遇朱德將軍,遂與朱德一起來到延安,毛澤東熱情地握住了這位老朋友的手。茅盾鄭重地提出,希望恢複黨組織生活。毛澤東當然了解茅盾的情況,不過,根據工作的需要,中國共產黨中央認為,茅盾作為一位著名作家,留在黨外對革命事業更加有利。
這樣,茅盾一直以一位非中國共產黨人士的麵目在中國文壇上活動著。
也正因為這樣,茅盾在去世之後,才被追認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在他去世後第四天,中國共產黨中央作出的決定全文如下:
我國偉大的革命作家沈雁冰(茅盾)同誌,青年時代就接受馬克思主義,1921年就在上海先後參加共產主義小組和中國共產黨,是黨的最早的一批黨員之一。1928年以後,他同黨雖失去了組織上的關係,仍然一直在黨的領導下從事革命的文化工作,為中國人民的解放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奮鬥一生,在中國現代文學運動中作出了卓越貢獻。他臨終以前懇切地向黨提出,要求在他逝世後追認他為光榮的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央根據沈雁冰同誌的請求和他一生的表現,決定恢複他的中國共產黨黨籍,黨齡從1921年算起。[3]
1981年4月10日,在舉行茅盾遺體告別儀式時,他的遺體上醒目地覆蓋著一麵鮮紅色的旗幟,上麵印著黃色的鐮刀鐵錘圖案……
[1]茅盾:《我的學生時代》,《東方》1981年第1期。
[2]此處敘述有誤,張東蓀未加入“小組”。
[3]鍾桂鬆:《茅盾傳》,第35章《最後的奉獻》,東方出版社1996年版。
陳獨秀出任“小組”的書記
茅盾當年在上海所參加的“小組”,用他的話來說:“小組在當時有個名稱,我忘記了,但不叫共產黨,也不叫馬克思主義研究會。”
這個“小組”是在1920年8月成立的。如果說,1920年5月在上海成立的“馬克思主義研究會”是邁出了建立中國共產黨的第一步,那麼這個“小組”的成立則是邁出了第二步。
這個“小組”是在“馬克思主義研究會”的基礎上成立的。不過,由於有人退出,有人加入,“小組”的成員跟“馬克思主義研究會”的成員不盡相同。
這個“小組”的成員,據中國共產黨黨史專家們的反複考證,有以下17人:陳獨秀、李漢俊、李達、楊明齋、陳望道、茅盾、俞秀鬆、沈玄廬、邵力子、施存統、周佛海、沈澤民(茅盾之弟)、李啟漢、林伯渠、袁振英、李中(原名李聲澥)、李季。這17人中,年齡最大的是陳獨秀,41歲,最小的沈澤民,20歲。
這個“小組”究竟叫什麼名字?
上海共產主義小組成員施存統
施存統在1956年回憶說:“一開始就叫‘共產黨’。”[1]
李達在1954年回憶說:“1920年夏季,CCP(不是共產主義小組)在上海發起。”[2]
邵力子在1961年這麼說:“研究會成立半年多,逐漸轉變成共產主義小組的性質。”[3]
林伯渠在1956年則說:“我在上海一共參加共產主義小組座談會四五次。”[4]
袁振英在1964年回憶:“共產黨小組或共產主義小組都是一樣的,是內部的名稱。”[5]
周佛海在1942年稱之為“籌備性質的組織”。[6]
陳望道在1956年則說,還是叫“馬克思主義研究會”。[7]
現今可查到的這個“小組”的七位成員,竟有七種說法。
查閱當年的報刊,則又有第八種說法,即這個“小組”名叫“社會黨”。
1920年10月16日《申報》上,曾披露這麼一條消息:
社會黨陳獨秀來滬勾結俄黨和劉鶴林在租界組織機器工會,並刊發雜誌,鼓吹社會主義,已飭軍警嚴禁。
《申報》稱陳獨秀為“社會黨”,倒是有根有據的,因為陳獨秀在這個“小組”成立不久,便在《新青年》雜誌上公開宣稱“吾黨”即“社會黨”。
那是1920年9月1日出版的第1卷第1號《新青年》,刊出陳獨秀的《對於時局的我見》一文。
此文是由於“昨天有兩個相信社會主義的青年,問我對於時局的意見”,於是“我以社會主義者的見地,略述如左”。
陳獨秀的“略述”,令人詫異地提及了“吾黨”:
吾黨對於法律底(的)態度,既不像法律家那樣迷信他(它),也不像無政府黨根本排斥他(它),我們希望法律隨著階級黨派的新陳代謝,漸次進步,終久(究)有社會黨的立法、勞動者的國家出現的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