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3月,就在建立遠東局不久,俄共(布)中央與共產國際磋商,並獲得了共產國際的批準、同意,給俄共(布)中央遠東局海參崴分局發去電報:派遣一個代表團前往中國。
據蘇共中央馬列主義研究院中央黨務檔案館所保存的檔案(卷宗514,目錄號1,歸案卷號4,第7頁)表明,派遣這個代表團的使命是:“同中國的革命組織建立聯係。”
又據日本波多野乾一所著《中國共產黨曆史》第5卷透露,列寧對這個代表團下達了三項指示:
一 同中國社會主義團體聯係,組織正式的中國共產黨及青年團;
二 指導中國工人運動,成立各種工會;
三 物色一些中國的進步青年到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並選擇一些進步分子到俄國遊曆。
不過,作者並未注明列寧的三項指示的出處。施瓦茨著的《中國共產主義和毛澤東的興起》(B.I.Schwartz,Chinese Communism and the Rise of Mao)也有類似的記載,但同樣沒有注明原始材料出處。
不論怎麼說,代表團負有“同中國的革命組織建立聯係”這一使命是確切無疑的。楊明齋被選入代表團,他的職務是翻譯。
代表團的負責人是俄國人格列高裏·納烏莫維奇·維經斯基(又譯為“烏金斯基”、“威經斯基”、“魏金斯基”)。他又名查爾金,後在中國曾取了一個漢名,叫吳廷康;他還取了中國式的兩個筆名——魏琴、衛金。
中等身材,溫文爾雅,學問淵博,維經斯基給人以良好的印象。1893年4月,他出生在俄國涅韋爾市,父親是森林工廠的管理員。
1907年,14歲的維經斯基中學畢業以後,家庭無法繼續供他上學,便去維切布斯克印刷廠裏當排字工人。
三年後,他到白斯托魯克當會計。
20歲那年,貧困潦倒的他前往美國謀生,邊學習邊做工。這是他人生道路上的重要經曆。來到美國之後,他的眼界一下子開闊了,閱世不深的他,明白了許多道理。他的英語也講得流暢,這為他後來成為國際社會活動家準備了便利的條件。
1915年,22歲的他在美國加入了社會黨,並開始介入政治。
聽說十月革命勝利的消息,他歡欣鼓舞地從美國回到俄國,在海參崴加入了俄共(布)。不久,他到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參加蘇維埃工作。
1918年11月,原沙俄海軍上將、黑海艦隊司令高爾察克叛亂,在帝國主義武裝幹涉者的支持下,在鄂木斯克建立了軍事獨裁政權,以“俄國最高執政者和陸海軍總司令”自居,與列寧分庭抗禮。高爾察克曾占領西伯利亞、烏拉爾和伏爾加河一帶。維經斯基奉命參加地下工作,反對高爾察克。
1919年5月,維經斯基在海參崴被白匪逮捕,關入監獄,不久被判處無期徒刑,流放到黑龍江口外的庫頁島做苦役,經曆了人生的嚴峻考驗。
維經斯基顯示了他的組織才能。他暗中聯合了島上被流放的政治犯,成功地進行了暴動,戰勝白匪,獲得了自由。
1920年1月,維經斯基回到了海參崴,參加了俄共(布)東方民族部的工作。
不久,當俄共(布)遠東局海參崴分局考慮派一個代表團去中國,物色人選時,選中了維經斯基。27歲的維經斯基被選中,是因為他具備了這樣一些條件:經曆過嚴峻的生死考驗,表明他對革命赤膽忠心;具有地下工作的經驗;流利的英語,使他便於在國外開展工作。
代表團的成員還有庫茲涅佐娃——維經斯基的妻子。馬馬耶夫充當維經斯基的秘書。馬馬耶夫的妻子馬馬耶娃也參加了代表團,在代表團裏擔任打字員。25歲的馬馬耶夫本是蘇俄紅軍軍官,馬馬耶娃則是莫斯科歌舞演員。這樣,兩對夫婦同行,看上去像去中國旅遊似的。
代表團得到指示,增加一項使命:“考察在上海建立共產國際東亞書記處的可能。”
喬裝“新聞記者”訪問李大釗
1920年4月初,北京最繁華的王府井大街不遠處一幢外國公寓裏,來了五位新客人。客人們一律持“蘇維埃俄羅斯共和國”護照,三男兩女,其中一位男子一望而知是中國人,卻能操一口流暢的俄語。
據雲,五位客人是俄文報紙《生活報》的記者,他們都持有《生活報》記者證,此次中國之行,為的是籌辦建立一家通訊社,名曰“華俄通訊社”。這家通訊社將把中國的消息譯成俄文,發往俄國;同時把俄國的新聞譯成中文,供給中國各報刊,以促進中俄兩國的信息交流。在當時中俄兩國消息相互閉塞的情況下,《生活報》的記者們籌建這樣的一個通訊社,倒是確實需要的。當別的外國客人問起這五位俄國記者時,他們總是如此敘述自己來華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