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醞釀(1)(1 / 3)

鮮為人知的“俄國共產黨華員局”

新生的蘇俄關注著東方,列寧關注著東方。在派出馬林作為共產國際的正式代表前往中國之前,俄共(布)早已秘密地試圖與中國的革命者建立聯係。

種種絕密的內幕,隨著歲月的更新而終於解密……

十月革命爆發之後,俄羅斯蘇維埃政權處於國內混亂、國際圍剿之中,中國北洋軍閥政府封鎖了中俄邊界,使中蘇交通阻斷。

列寧在萬般困難之中,仍想方設法尋覓著東方的戰友。在他看來,中國革命一旦興起,那就是對新生的蘇俄最有力的支援。

列寧最初多次接見過的中國革命者,據蘇俄檔案記載,俄文的名字叫“лауСиуджау”,早年的中譯名為“魯蘇杜”。

“魯蘇杜”何許人也?查遍所有中國共產黨黨員登記表,也找不到這樣的名字。

列寧在共產國際第一次代表大會上

後來,根據“魯蘇杜”當年所擔任的職務——“中華旅俄聯合會”會長這一線索尋找,這才查清他的中文原名叫“劉紹周”,又名“劉澤榮”。

劉紹周雖然是連《中國共產黨黨史人物詞典》上也查不到的人物,而在當年,卻是列寧三次接見過的中國工人代表——曆史,差一點淹沒了他的名字!

劉紹周的俄語比漢語講得更流利,雖說他是地道的中國人。劉紹周1892年出生在中國廣東西江之畔的高要縣,那裏蔗林成片,以盛產“端硯”著稱。劉紹周5歲時便離開了那片炎熱的土地,隨著父親來到俄國,俄國成了他的第二故鄉。他在那裏上完小學、中學,以至就讀於聖彼得堡大學物理係、聖彼得堡工業大學建築係。如此這般,他成了俄國的華僑。

俄國的華僑並不多。不過,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大約十萬中國勞工根據俄國企業和中國包工所訂的合同,來到這寒冷的北方鄰國,成為那裏的苦力,於是,華工猛然增多。他們一貧如洗,本能地站在俄國無產階級的一邊。

1917年3月3日(俄曆二月),俄國爆發“二月革命”,推翻了作威作福三百多年的羅曼諾夫王朝。這次革命,隻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華工、華僑和留俄的中國學生們聯合起來,在1917年4月18日成立了“中華旅俄聯合會”。

25歲的大學畢業生劉紹周富有組織才幹,當選為會長。

十月革命之後,在“中華旅俄聯合會”的基礎上,1918年12月中旬在聖彼得堡成立了“旅俄華工聯合會”,劉紹周又當選為會長。這個華工聯合會擁有近6萬會員,聲勢不小,劉紹周成了華工們的領袖。12月30日,劉紹周在莫斯科召開了旅俄華工聯合會第一次群眾大會,號召華工堅決和蘇聯工人站在一起,並肩戰鬥。在這次會議上,華西裏·亞曆山大羅維奇當選為莫斯科分會主席。

列寧注意到了這支華工隊伍,劉紹周被任命為聖彼得堡市蘇維埃委員。列寧還親筆作如下批示:“務請所有蘇維埃機關工作人員對劉紹周(澤榮)予以一切協助。”

受蘇聯外交部的委托,旅俄華工聯合會創辦了《旅俄華工大同報》,在華工中進行革命宣傳。

1919年3月2日至6日,當列寧在莫斯科召開共產國際第一次代表大會時,兩名中國代表出席了會議——雖然當時中國還沒有共產黨。

兩名中國代表之一,便是劉紹周。

劉紹周見到了列寧。後來,劉紹周回憶道:

我第一次拜訪列寧同誌是在1919年3月,當時我正列席共產國際第一屆大會。記得第一次去見這位偉大領袖時,是在下午大會休會時間……他還問我是否要在大會上發言……我回答了他的問話,告訴他準備在大會上發言,他說很好。[1]

3月5日,共產國際“一大”召開第四次會議,由列寧主持。在季諾維也夫發言之後,列寧說:“現在請中國代表發言。”

劉紹周先用漢語念了一遍祝詞,又用俄語念了一遍。他的祝詞,刊登在翌日的《真理報》上:

本國際是俄國共產黨創立的。這個黨領導的政府,為世界勞動人民的利益,為各國人民的自由而對世界帝國主義宣戰。因此,這個黨獲得了中國人民的最真誠的友情。

我作為中國組織的代表來參加共產國際代表大會,深感榮幸。我不僅代表我所在的小組,也不僅代表成千上萬散居俄國各地的中國無產者,而且代表幾萬萬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向旗幟鮮明地誓同殘暴的世界帝國主義進行鬥爭的第三國際致以熱烈的祝賀。

列席共產國際“一大”的另一名中國代表是華西裏·亞曆山大羅維奇。其實他是一個中國人,年幼時母親病故,無依無靠,流浪在哈爾濱。哈爾濱離俄國不遠,這座城市裏居住著許多俄國僑民。一位俄國醫生喜歡這個孩子,收養了他,給他取了俄文名字“華西裏·亞曆山大羅維奇”——他原本叫“張永奎”。俄國醫生把他帶回了俄國,從此他在俄國長大。他參加了旅俄華工聯合會,當選為該會莫斯科分會主席,成為僅次於劉紹周的中國旅俄華工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