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莫斯科,列寧一次又一次會見馬林,跟他討論民族和殖民地問題——因為馬林有著在殖民地領導革命的豐富經驗……
列寧那睿智的目光,關注著世界的東方,尤為關心東方舉足輕重的大國——中國。列寧說,“東方各民族對帝國主義的態度和他們的革命運動”,目前具有“最重大的意義”。然而,中國還沒有共產黨!列寧在考慮著、物色著恰當的人選,派往中國,幫助中國革命者建立中國共產黨——共產國際的中國支部。
馬林進入了列寧的視線之內。不言而喻,他是非常合適的人選。
這樣,馬林在當選為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委員和民族殖民地委員會秘書之後,又接到共產國際一項新的使命:共產國際駐中國代表。
馬林這項新使命的任務是:考察包括中國在內的遠東各國的情況和建立聯係,調查是否有希望和有可能在上海建立共產國際遠東局,進而幫助建立中國共產黨。
不過,馬林在接到共產國際和列寧的委派之後,沒有馬上前往中國。他到巴庫出席了東方各民族代表大會。然後,又回到荷蘭,希望辦理撤銷荷屬東印度對他的驅逐令手續。1921年3月23日,他向荷屬東印度總督寄遞的撤銷驅逐令的申請書被駁回,他又到意大利處理了其他一些事務。
在1921年暮春初夏,他出現在維也納,開始他的中國之行……
[1]指1922年7月17日會議。
[2]原文如此。
[3]參見楊雲若、楊奎鬆:《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4]《馬林在中國的有關資料(增訂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5]《馬林在中國的有關資料(增訂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馬客士”和“裏林”名震華夏
遙遠的東方有一條龍。中國,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燦爛的文化,遼闊的河山,眾多的人口。中國,中國,1840年開始的鴉片戰爭,使中國一步步淪為帝國主義列強的半殖民地。
然而,中國仍在渾渾噩噩地沉睡著。
19世紀法國統帥拿破侖有句關於中國命運的話倒是千真萬確:中國是東方的睡獅,一旦蘇醒過來,它將是無可匹敵的!
當20世紀的曙光照耀在東方睡獅身上,漫漫長夜終於漸漸過去。
這時,一個德國人的名字及其學說開始傳入中國。此人名叫馬克思,也被譯為“馬客士”、“馬客”甚至“麥喀士”。
最早用中文介紹馬克思的,是1899年2月(己亥正月)上海廣學會出版的《萬事公報》第121期所載《大同學》第一章:
其以百工領袖著名者,英人馬克思也。馬克思之言曰:糾股辦事之人,其權籠罩五洲,實過於君相之範圍一國。吾儕若不早為之所,任其蔓延日廣,誠恐遍地球之財幣,必將盡入其手。[1]
雖然此處把馬克思誤為英國人,但畢竟第一次把馬克思介紹給了中國讀者。
緊接著,1899年4月出版的《萬國公報》,則稱“德國之馬客,主於資本者也”。這一回,把馬克思的國籍說對了,而“主於資本者”是指致力於“資本”的研究。
到了1902年,廣有影響的《新民叢報》也介紹了馬克思。《新民叢報》的主筆,乃是與康有為一起發動“公車上書”、“百日維新”的赫赫有名的清末舉人梁啟超。他在《新民叢報》上發表《進化論革命者頡德之學說》,提及:“麥喀士,日耳曼社會主義之泰鬥也。”
這樣,長著絡腮大胡子的馬克思,開始為中國人所知——其實,早在馬克思1883年逝世前,他已是歐洲名震各國的無產階級領袖和導師。
過了幾年(1906年)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名篇《共產黨宣言》被用方塊漢字印了出來(盡管隻是摘譯,不是全文)。那是朱執信在《民報》上發表《德意誌社會革命家小傳》一文,其中摘譯了《共產黨宣言》的幾個片段。這樣,“共產黨”這一嶄新的名詞,也就傳入中國了。
共產黨——“Communist Party”——是馬克思、恩格斯在1847年12月至1848年1月寫作《共產黨宣言》時第一次使用的新名詞。當時,他們在英國倫敦把“正義者同盟”改組成為“共產主義者同盟”,並為“共產主義者同盟”起草了綱領。這個綱領最初叫《共產主義者同盟宣言》,在起草過程中改為《共產黨宣言》——盡管此時建立的組織仍叫“共產主義者同盟”。
康有為
“共產主義者同盟”是第一個國際無產階級秘密革命組織。它是無產階級政黨的雛形,後來遭到嚴重破壞,於1852年11月宣告解散。
此後歐洲、美洲各國成立的工人政黨,大都以社會民主黨或社會黨命名,不叫共產黨。正因為這樣,恩格斯所創建的第二國際,是各國社會黨(社會民主黨)的國際聯合組織。
後來,大多數的社會民主黨蛻化,背叛了無產階級。經列寧提議,把俄國社會民主工黨改名為俄國共產黨(布爾什維克),以區別於那些已經蛻變的社會民主黨。俄國共產黨成了第一個用“共產黨”命名的無產階級政黨。
受列寧影響,各國紛紛建立共產黨(也有個別仍叫社會民主黨的)。正因為這樣,列寧所創立的第三國際叫作共產國際——各國共產黨的國際性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