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寧是民族和殖民地委員會的主席,馬林被任命為秘書。在委員之中,有印度籍的墨西哥代表團負責人羅易。

列寧非常重視民族和殖民地問題,要在共產國際的第二次代表大會上作《民族和殖民地問題》講話。列寧寫出了提綱初稿,向羅易,也向馬林征求意見。[3]

“列寧同誌,我對您的提綱有不同的意見。”羅易很直率地說道。

“歡迎,歡迎。”列寧的眼角皺起了魚尾紋,笑眯眯道,“羅易同誌,我事先把提綱初稿打印出來,就是希望能夠聽取各種意見。”

“列寧同誌,我認為您的提綱初稿中,低估了殖民地國家中無產階級的存在及其意義,低估了這些國家中工農的革命運動。”羅易開門見山地說道,“共產國際不應支持落後國家的資產階級民主運動,而應當隻幫助建立和發展革命政黨所領導的共產主義運動。”

“羅易同誌,您的意見很好。”列寧說道,“我建議您也寫一份提綱,根據你所熟知的印度和亞洲其他受英國壓迫的大民族的情況寫成提綱,在大會上發言。”

這樣,列寧和羅易相繼在大會上發言。

在7月28日第五次全體大會上,馬林作了發言,談了自己的見解,也談了對列寧和羅易提綱的看法:

同誌們,荷屬東印度問題是最重要的問題之一……由於過去7年我的工作是和東印度運動密切聯係在一起的,我希望大會對我作為一個革命的馬克思主義者在這些國家中所取得的經驗給予關注。我認為在議事日程中沒有別的問題比民族和殖民地問題對世界革命運動的進一步發展更為重要的了……

我看在列寧同誌和羅易同誌的提綱之間沒有什麼不同,他們的解釋是一致的……同革命的民族主義者合作是必須的,假如我們拒絕民族解放運動,扮演一個空談理論的馬克思主義者,那麼我們就隻是做了一半工作……[4]

馬林在大會發言中,提到了應當重視中國的革命者:

我願建議在這裏通過的提綱,由共產國際用幾種東方文字印刷,特別在中國和印度的革命者中間分發……

我們應給東方革命者在蘇俄學習理論的機會,以使遠東能成為共產國際的一個有朝氣的成員。[5]

在這次代表大會上,馬林當選為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委員——相當於這個“世界共產黨”的政治局委員!他,躍入共產國際領導人的行列。

馬林的躍升,當然是由於列寧的信賴。而他,正是以豐富的革命經驗和超群的工作能力,贏得了列寧的垂青……

馬林,這個荷蘭人,怎麼會對東方的殖民地的革命如此熟悉?他怎麼會成為印尼共產黨的代表?

在眾多的歐洲國家中,荷蘭和葡萄牙是兩個奇特的國家。這是兩個小國,論麵積都不到10萬平方公裏,論人口都不過1000萬,可是卻曾成為不可一世的“海上霸王”:在15到16世紀,葡萄牙憑借自己強大的船隊選征海外,占領了很多殖民地,成了“殖民地大國”;緊接著,在17世紀,荷蘭猛烈地向海外擴張,一躍而為世界上最大的海上殖民帝國。

荷蘭的殖民者遠征亞洲,印度尼西亞淪為“荷屬東印度”。

1883年,馬林降生在盛開鬱金香的荷蘭海港城市鹿特丹。鹿特丹不僅是荷蘭第一大港,迄今仍是世界最大的海港。這裏萬國商船雲集,萊克河、馬斯河在這裏注入北海。一座座風車在這片地勢低凹的土地上緩緩轉動,把水排到長長的海堤之外。

馬林在這“歐洲的門戶”長大,中學畢業後,來到首都阿姆斯特丹,考入荷京大學學習政治經濟學,開始懂得革命的道理。

1902年,19歲的馬林加入了荷蘭的社會民主黨,開始他的政治生涯。他在鐵路部門從事工會工作,表現出很強的組織才能。

1913年,30歲的馬林被派往萬裏之遙的荷屬東印度從事革命工作。

印度尼西亞號稱“千島之國”,其中最為繁華的是爪哇島,那裏集中著全國65%的人口。馬林來到爪哇島的三寶壟,擔任那裏商會的秘書。不久,他便兼任三寶壟鐵路電車工會機關刊物《堅忍報》主編。在那裏的荷蘭人大都是殖民地統治者,而馬林卻站在被壓迫者一邊,成為那裏革命的組織者。

馬林深感政黨的重要性。1914年5月9日,在馬林的倡議下,發起成立了“東印度社會民主聯盟”(印尼共產黨的前身)。他也意識到宣傳工作的重要,親自創辦了荷蘭文的《自由呼聲報》。

後來,他又創辦了印尼文的《人民呼聲報》。擅長作文的他,寫了不少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文章。

1917年11月,列寧成功地領導了俄國的十月革命。消息傳到荷屬東印度,馬林興奮不已,發表了好多篇文章,為十月革命歡呼雀躍。

荷屬東印度總督早已把馬林視為眼中釘。這時,以馬林的文章作為把柄,通緝馬林,並由三寶壟法院對馬林進行了審訊。

1918年12月5日,馬林被荷屬東印度總督下令驅逐出境。

這樣,馬林不得不回到荷蘭。但是,他仍通過他在荷屬東印度的戰友,領導著那裏的革命活動。

1920年5月23日,荷屬東印度社會民主聯盟舉行第七次代表大會,決定把黨的名稱改為“印尼共產黨”。

馬林側影

就在這個月,馬林從荷蘭前往蘇俄,以印尼共產黨代表的身份參加了共產國際“二大”的籌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