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臨大敵,嚴陣以待,斯內夫利特的中國之行,驚動了這麼多的大使、警察、密探……

[1]即今印度尼西亞。

[2]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列主義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編:《馬林與第一次國共合作》,第2頁,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年版。

[3]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列主義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編:《馬林與第一次國共合作》,第3頁,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年版。

[4]應為日本。

列寧委派他前往中國

斯內夫利特究竟是何等人物?

鑒於他後來在中國的常用名字是馬林,以馬林著稱於世,此後行文為照顧習慣,改用馬林。

1922年7月30日蘇聯《真理報》所載《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現狀》一文,清楚地表明了馬林的重要地位。隻是《真理報》公開發行,不能把這位做秘密工作的人物的姓名捅出去,因此文中以“×同誌”作為代稱。

《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現狀》原文如下:

馬林(左三)與列寧(左四)

在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的同一次會議[1]上,×同誌作了關於中國問題的報告。×同誌在中國待了一年半,不久前剛回來。他仔細地研究了這個大國混亂不堪的政治和經濟情況。他認為,中國的政治操控於列強之手,而中國社會各階級(中國國內尚無完全成形的階級)並不發生有力的影響。在孫中山政府統治下的南方進行著民族主義運動,它得到僑居國外的中國大資產階級的幫助。

由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書刊哺育的知識分子是這個國家最活躍的一股力量。但是,這場革命的民族主義運動在一般中國人民中間,在農民中間卻引不起絲毫反響。農民大多數是租種小塊土地的小佃農,他們在國家的政治生活中不起任何作用。情況是如此之獨特,與其他國家農民的境遇相比又是如此之不同,以至直到今天也無法為他們製訂出任何一個總的土地綱領。

處於外國資本家統治之下,而又是大工業中心的華中(上海),還不具備由中世紀行會組織和秘密組織向現代工會轉化的可能性。南方的情形則不同,在這裏,居於領導地位的孫中山的黨對工人階級也有著明顯的影響,無產階級同這一組織之間甚至有內部聯係。這一點從最近有組織的海員大罷工中可以看出。廣東的許多工會小組組織得很好、很集中。那裏已擁有5萬名有組織的工人,其中海員工會最強大,有1.2萬人之多。

隨後,報告人詳盡地描述了中國極其複雜的內部關係,在那裏,大國之間爾虞我詐,彼此傾軋,為此他們競相利用中國的各個派別。孫中山反對北京的鬥爭,是南方擁護改革、反對北方滿洲反動統治階級的民主製[2]的鬥爭。在這場鬥爭中,孫中山看來遭到了失敗。雖然南方發展共產主義運動的條件很有利,在某種程度上甚至政府也希望運動有所發展,可是我們在那邊的同誌卻未能充分利用這一形勢去加強聯係工人群眾。他們推行宗派主義政策,而把自己毫無起色的工作和背離群眾迫切利益的現象歸咎於什麼非法地位。中國青年,尤其是大學生,乃是極易接受社會主義的人,但還談不上進一步研究馬克思主義。

現在,紅色工會國際和共產國際在中國,特別在南方,具有卓有成效地推進工作的十分適宜的土壤,因此,問題應當認真地加以討論……

決定委托×同誌起草致中國共產黨和日本共產黨的信。

能夠在莫斯科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上作關於中國問題的長篇報告,又能代表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起草致中國共產黨、日本共產黨的信,這位“×同誌”——馬林——確非等閑之輩。難怪當他光臨奧地利,會引起那麼一場不小的風波!

共產國際,亦即“第三國際”。

“第一國際”是馬克思、恩格斯在1864年創立的,叫“國際工人協會”,著力於組織各國的工人運動。“第一國際”在1876年解散。

“第二國際”是恩格斯在1889年創立的,是各國社會黨的國際聯合組織。後來,由於大多數社會民主黨公開背叛了無產階級,“第二國際”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解體。

“第三國際”是列寧在1919年創立的,是全世界共產黨和共產主義組織的國際聯合組織,稱“共產國際”。它的通俗、形象的稱呼是“世界共產黨”。因為它不僅僅是各國共產黨的聯合組織,它和各國共產黨之間有著領導與被領導的高度統一的上下級關係。執行委員會是共產國際的領導機構,列寧是共產國際的領袖。

馬林於1920年7月在莫斯科見到列寧,受到了列寧的賞識。

那時,共產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正在蘇俄召開,馬林作為印尼共產黨的代表,出席了大會。

“馬林同誌,您從荷蘭的殖民地東印度來,我想請您參加共產國際的‘民族和殖民地委員會’工作,好嗎?”列寧緊握著馬林的手,這麼說道。

“好,我非常樂意參加這個委員會,願為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鬥爭出力。”馬林一口答應下來。他用流暢的英語跟列寧談話。他能講英語、德語、法語和荷蘭語,也稍懂俄語,正因為這樣,他奔走於世界各國,能用多種語言與人交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