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黃宗漢係黃興之妻,原姓徐,嫁給黃興後改姓黃。
[2]許多人誤以為“興業路”路名是解放後取的,寓“事業興隆”之意。其實它是1943年取的。於無意之中,取了一個含意深遠的路名,一直沿用至今。
毛澤東、董必武投來關注的目光
中共上海市委很謹慎,沒有馬上把興業路上那一排房子確定為中共“一大”會址,隻是派人把興業路、《新青年》編輯部、博文女校三處拍了照片。
1951年5月,中共上海市委派楊重光帶著照片專程赴京。
楊重光是這樣回憶的:
市委叫我把照片送到北京中南海。到京後,接待我的胡繩同誌答應把這些照片呈請中央領導同誌看看。
兩天後,胡繩告訴我,毛主席和董老[1]都看了照片。他們說:博文女校是“一大”召開期間代表們住的地方,開會地點是在“一大”代表李漢俊的哥哥李書城的家裏。李書城在新中國成立後任農業部部長,胡繩要我找他弄清確實的地址。
我到農業部找到李書城。他說:“那時我家在法租界望誌路106、108號,現在路名和門牌都改了。”
這麼一來,中共“一大”會址得到了證實。
不過,畢竟事關重大,中央又委托李達前往上海,實地看一看。
李達,毛澤東的老朋友,毛澤東總是稱他“鶴鳴兄”——他字永錫,號鶴鳴。他是中共“一大”代表,曾和李漢俊共同籌備中共“一大”,他當然比楊淑慧更加熟悉李漢俊的家。解放後,李達擔任湖南大學校長(自1950年2月至1953年元月)。
李達來到上海興業路,步入恒昌福麵坊。他連連點頭說:“是在這裏,漢俊的家是在這裏。”
李漢俊
李達的認可,具有權威性。於是,興業路上那一排石庫門房子,被肯定為中共“一大”會址。
晚年李書城
中共上海市委開始動員恒昌福麵坊搬遷。
“唷,我們住的原來是一塊寶地!”恒昌福麵坊的老板得知內中原委,高高興興答應搬走。
不過,搬遷總要有個過程,搬遷之後還要修繕。這樣,1951年7月1日,中國共產黨30周年大慶時,作為中共誕生地的興業路76號、78號,還掛著恒昌福麵坊的招牌。
1951年9月16日,在上海蒲柏路14號,兩位幹部模樣的人物正在辦理承租私房的手續。這兒是“戴瑞記經租處”——陳老太的賬房所在處。那兩位租房者,是上海市公共房屋管理處的幹部。他們受中共上海市委的委托,向大房東陳老太租下興業路76號和78號兩幢石庫門房子。
“今日起租?”賬房問。
“今日起租。”幹部答。
“租金42.4折實單位。”
“好,按月照付。”
雙方就這樣談定了租賃條件。所謂“折實單位”是解放初所實行的一種以實物為基礎而以貨幣折算的單位。當時的房租、工資、公債之類都按折實單位計算,為的是不受物價波動的影響。這種製度一直實行到1954年底結束。在起租時,每折實單位約合人民幣舊幣5500多元,即現在人民幣5角5分,亦即月租為人民幣新幣23元左右。
這樣,李漢俊的舊居,被中共上海市委租了下來。
二十來天之後——1951年10月8日——中共上海市委發出通知:把興業路上中共“一大”會址、老漁陽裏2號《新青年》編輯部和博文女校,都辟為革命紀念館。為此,成立了管理委員會,由夏衍牽頭擔任主任,委員有惲逸群、陳虞孫、方行、沈之瑜、楊重光。管理委員會負責這三處革命紀念館的修複、整理以及籌備建館工作。
後來,又增加了周而複、葉以群為管理委員會委員。
在這個管理委員會成立後的兩個月——1951年12月18日——興業路上的小菜場被遷往淡水路。
這樣,那排石庫門房子前麵不再嘈雜了。
1952年5月22日,中共上海市委購下了興業路上76號、78號——不再是向陳老太租賃了。在管理委員會指導下,對中共“一大”會址進行了初步修繕,屋裏也作了些布置。
葉飛的耳朵尖,他成為中共“一大”會址的第一個參觀者。他當時擔任中共福建省委第一書記、福建省省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福建軍區司令員,兼任中共中央華東局書記處書記。他在1952年6月3日來到興業路。那時,中共“一大”會址尚在內部整理之中,從不對外接待。
葉飛之行,很快在中共中央華東局內傳開來了。在“七一”前夕——1952年6月30日——魏文伯、曾希聖、柯慶施光臨興業路,成為那裏的第二批參觀者。
終於,在翌日——1952年7月1日——的上海《解放日報》,首次公開披露消息,在第二版上登載新聞《上海市革命曆史紀念館經一年修建已初步完成》。在同一版上,還發表了楊重光的文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記上海三個革命曆史紀念館》。
現摘錄楊重光的文章於下:
在上海複興公園北麵興業路、南昌路、太倉路這幾條毗連的路上,有三座在中國革命曆史上有著極其重要意義的房屋。這就是中國共產黨誕生的地方——黨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房屋,黨成立後的第一個總部,以及在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前後毛主席等代表住宿的地方。去年中共上海市委曾派了專人,經過幾個月的勘察和對證,找到了原來的房屋,經過修建恢複了房屋的原狀,正式成立了上海革命曆史紀念館第一館、第二館和第三館。在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31周年的今天,這幾個紀念館的成立,應是極有意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