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東線水文化底蘊及發展
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上,京杭大運河是催生與滋養了半壁中華文明的生命河流。京杭運河對中國南北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發展與交流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古運河文化底蘊深厚,將沿線區域文化緊密地串聯起來。南水北調東線工程以京杭大運河作為調水的主河道,將為大運河帶來豐富的水資源,運河文化將繼續得以傳播和發揚。
一、古老運河
(一)運河由來
京杭大運河北起北京(涿郡),南到杭州(餘杭),經北京、天津兩市及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四省,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係,全長約1794千米。京杭大運河從公元前486年始鑿,至公元1293年全線通航,前後共持續了1779年。在漫長的歲月裏,主要經曆三次較大的興修過程。
第一次是在公元前5世紀的春秋末期。當時統治長江下遊一帶的吳王夫差,為了北上伐齊,爭奪中原霸主地位,調集民夫開挖自今揚州向東北,經射陽湖到淮安入淮河的運河(即今裏運河),因途經邗城,故得名“邗溝”,全長170千米,把長江水引入淮河,成為大運河最早修建的一段。
第二次是在公元7世紀初隋朝統一全國後,建都洛陽,為了控製江南廣大地區,使長江三角洲地區的豐富物資運往洛陽,同時也為供自己玩樂,隋煬帝於公元603年下令開鑿從洛陽經山東臨清至河北涿郡(今北京西南)長約1000千米的“永濟渠”;又於公元605年下令開鑿洛陽到江蘇清江(淮陰)約1000千米長的“通洛渠”;再於公元610年開鑿江蘇鎮江至浙江杭州(當時的對外貿易港)長約400千米的“江南運河”;同時對邗溝進行了改造。這樣,洛陽與杭州之間全長1700多千米的河道,可以直通船舶。
第三次是在13世紀末元朝定都北京後。為了使南北相連,不再繞道洛陽,元朝花了10年時間,先後開挖了“洛州河”和“會通河”,把天津至江蘇清江之間的天然河道和湖泊連接起來,清江以南接邗溝和江南運河,直達杭州。而北京與天津之間,原有運河已廢,又興修“通惠河”。這樣,新的京杭大運河比繞道洛陽的大運河縮短了900多千米。
(二)開拓中國水文化
水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與社會的發展緊密相連,有水的地方就有文化產生。古老的大運河有著千年的曆史、千裏的長度,在世界上被譽為皇帝運河、中國的老人河,更是千百年來滋養兩岸人民和文化的偉大母親。當代大作家任衛新稱:“它有著老人般的沉靜,沉靜不是沉睡,更不是沉淪,或許是一種偉大的曆史沉思!然而,一旦被人們重新提起,被重新認識,便會加倍使人敬仰。”雖然京杭大運河至今已有一個世紀不能全線通航了,但其作為貫穿我國南北五大水係的唯一南北水上交通大動脈,在曆史上對維護社會和政治穩定、繁榮地區經濟、鞏固國防、促進南北文化交流等方麵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古老的京杭大運河所具有的深厚曆史文化底蘊,越發顯出它不可低估的社會、經濟價值。亙於中華大地上的古長城和流淌在華夏沃土上的古運河,以陽剛之美的一撇和陰柔之美的一捺,在神州大地的版圖上寫下了一個最簡單的字:人!
二、母親運河
自然的河流是人類文明的搖籃,人工的運河則是人類文明的進步。大運河養育了沿河的城市。對於她身邊的這些城市來說,運河是乳娘,運河與它們密不可分,已經成為城市麵貌的特征和不斷生長的活力。運河之水融入了市民的日常生活,也蕩漾在他們的內心之中。
大運河的曆史是普通中國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一分子,是灌溉之源、舟楫之利、浣衣淘米以至愛情的原生地。如果說長城是一尊精神雕塑,那麼大運河就是一派靈動的生活,是實實在在的滋潤。她所顯示出的寬厚、責任、愛和奉獻的美麗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一部分。這透明、悠長而靈性的生命之水,串聯起繁華與生機,創造出靜寂與平和,蕩漾著激情與歡暢,記載下苦難和滄桑,這條河流,是每一代中國人情感的歸宿。她不僅深藏著中國巨大繁榮的神秘信息,還埋藏著中國和世界文明溝通的奇妙代碼。逐水而居,隨運河形成民居、集市、城鎮,繼而形成了運河文化、運河經濟、運河民俗,一部水上文明史就此打開。正是因為有這運河母親的滋潤和撫養,才催生出中華民族曆史上一係列的經濟繁華、城市發展和文化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