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凝聚力的象征和不斷前進的新動力,作為文化分支的水文化是水利發展的寶貴財富和無形力量。在水利與經濟社會和環境交融不斷加深以及與科學技術結合更加密切的今天,文化的影響力日漸凸現。水文化的發展有助於加強對人水關係的認知,增強對水資源重要性的認識,培養愛水、護水、惜水、節水的良好習慣,為新時期建設節水型社會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南水北調工程的建設將對我國水文化的進步和發展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第一節 水文化表現
南水北調是中華民族在21世紀初開始興建的偉大工程,它的興建和最終完成,除了表現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外,其水文化也將顯示出重大的影響力和時空的穿透力。事實上,任何一個重大水利工程的建設,不管興建者的初衷如何,但最終奉獻給人民和社會的,除了政治經濟意義外,在曆史長河中將更多地體現出文化意義。南水北調這一浩大水利工程其文化意義定將源遠流長,舉世矚目。
(1)南水北調工程將激發人們的感恩情懷和愛國主義意識。在南北相距數千裏的廣袤大地上,能把長江水引向北方,改善北方水資源條件,從而實現水資源優化配置,這是中華民族史上的千秋偉業。它必然激發人們思考和認定:是中國共產黨的大手筆,是社會主義製度優越性的生動體現,是中華民族走向複興的一個征兆,也是人民創造曆史的又一證明。沒有祖國的偉大,沒有中華民族的振興,沒有當今社會的和諧,沒有人民群眾的凝聚力和創造力,沒有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南水北調工程是不可能實現的。如果說一個革命聖地和對曆史曾有過推動的偉人誕生地都是愛國主義基地的話,那麼南水北調三線工程全部建成後,那將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的大基地、大沿線、大網絡。
(2)南水北調工程促進南北的溝通、交流和融合,增進人們的開放意識並擴大人們包容的胸懷。河流的本身具有溝通的作用,它不僅溝通水源,引流灌溉,分洪入海,而且它還溝通地域,以水為載體發展航運,使河流的上、中、下端實現物資交流、文化交流,從而搭建融通的平台。正是有了這種融通,才使人們從封閉的地域中走向全國、走向世界,也才使人們的視野得到開放,胸懷得以開闊。如果說江河湖海使人們實現了互通,特別是京杭大運河的開鑿使中國的南北成為一體的話,那麼南水北調工程即使在今天網絡信息十分便捷的情況下,仍然是一個南北交流的平台,它將使人們的開放意識更加清晰,胸懷更加開闊。這是河流的作用,也是水文化的意義。
(3)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奮鬥不息和改革創新的精神。這一工程如果從曆史的縱向比較,可以說是前無古人,盡管數千年前的邗溝開鑿、都江堰的修建和靈渠的溝通,都在曆史上產生了巨大的作用,但它遠不能與今天的南水北調三線工程建設完工後的顯著效益相比;如果從橫向比較,美國的胡佛大壩、荷蘭的海堤興修、埃及蘇伊士運河的開通,也都不能與中國的這一工程相提並論。更重要的是,南水北調工程無論從規劃設計,到工程實施,乃至管理運行,都充分展現奮鬥、磨礪、改革和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它體現了中華民族永不停息、昂揚向前的“力”字美,也是中國民族文化底蘊深厚的大展示。一個民族能夠不斷地創造自己,盡管這個民族十分古老,但它永遠是生機勃勃的。這也是南水北調工程給予人們的重要啟示。
(4)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充分體現了人類改造自然,並適應自然且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精神。江河湖海都有自己的運行規律,每一條河流都因自身健康平衡支撐而存在。南水北調工程,是從南方向數千裏之外的北方調水,從常理上說,違反自然規律,改變水的流向,打破長江以及其他河流的某些“平衡點”。但是,鑒於中國南北水資源不均的形勢,鑒於北方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也鑒於南方水多可以“借一點”的基礎,這一工程的興建是必要的。雖然打破了局部的“平衡”,但是帶來了全局的效應。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權衡利弊,最終選擇興建這一工程。人類要適應自然,但也不能在自然麵前無能為力,無所作為。如果人類不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那麼人類可能還處於茹毛飲血的荒蠻年代。但是,人類對自然的改造必須適度、適當,如果想用“人定勝天”的理想主義去無限地征服自然,那必將受到自然的報複和懲罰。
通過規劃和反複論證,南水北調工程的開發利用長江水資源是有限的,對長江健康運作是無礙大局的,對調水沿線的河流、湖泊以及周邊的生態環境影響是利多弊少的。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雖然打破了原來的某些“平衡”,但必然產生新的“平衡”,這新的平衡也將成為江河湖海健康運作的支撐力。事實將會證明,南水北調工程科學的建設、管理和運行方式,都會譜寫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新篇章,也會促進人類更加熱愛自然、保護自然、適應自然,從而推進和保障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