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南水北調工程推進水文化發展(2)(2 / 3)

三、煥發生機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文化線路使大運河煥發新的生機。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在江蘇省江水北調工程基礎上建設,幾十年的江水北調工程持續建設和不斷完善,已經形成了一個獨特的泵站群,自然風景美麗,沿線有多個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10多座新建泵站,在統一規劃的景觀效果下建設,體現地區特色和南水北調特征,新老工程交相輝映,極大地豐富了工程沿線的水文化。可見,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已經成為運河文化線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運河文化線路整體保護而言,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提供了機遇,也產生了挑戰。具體來說,南水北調東線的工程建設可能對運河保護造成一定的負麵影響,比如文物保護和當地的生態體係。然而,從積極角度來說,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將有助於大運河活力的提升,這些站點將在運河沿線形成均布的、管理相對統一的節點,從而完善運河文化線路的功能(交通、管理、綜合服務、文化設施等),建立起了一套運河的係統的整體保護協調體係。

因此,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給大運河帶來巨大挑戰的同時,更帶來了保護的機遇。大規模調水使得建設高效和具有前瞻性的文化線路成為可能,不僅能夠有機會對斷流和生態功能癱瘓區域進行係統的生態修複,而且有可能對作為文化線路的大運河進行係統的保護。

對比國外著名運河,大運河創下了多項紀錄。論長度,它比巴拿馬運河長21倍,比蘇伊士運河長10倍,比有“運河之王”之稱的土庫曼運河長400多千米;論年代,我國最早的古運河開鑿年代比巴拿馬運河早2245年,比蘇伊士運河早2364年,比“運河之王”早2443年;論文化,大運河保存了具有內河特色的文化,沿岸幾十座城市有著獨特的人文景觀和民俗風韻,是意境別具的高品位文化,其文化的深層價值是難以用簡單的經濟標準來衡量的。因此,大運河在華夏民族心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大運河複航可以看做是民族複興的標誌,同時有利於突出以大運河為紐帶的城市形象與文化內涵。北運河複航是對運河文化實際意義上的繼承,這種繼承不是簡單的以運河為景觀和文化的載體,而是運河文化的複活,並將使運河文化不斷地融入新的內容。北運河複航,實行河道整治與沿河開發相結合,挖掘大運河文化底蘊,部分恢複古運河風貌,它將承接傳統與未來,體現融合與傳播的發展主題,並使其本身成為獨立的經濟產業鏈,其產業效益可以用於運河兩岸的文物保護,景觀開發,將北運河建設成一條綠色生態文化走廊,從而開辟京津兩地新的旅遊項目,使北運河的文化產業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

第三節 促進節水型社會建設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速度加快,缺水範圍還會進一步擴大。僅靠行政力量談節水是遠遠不夠的。還應當加快我國水務管理體製及投融資機製的改革,由多頭管水改為一家負責,使水務產業由無利可圖向“有利可圖”良性發展轉移,用經濟手段促進節水,對節水設備和器具生產企業實行優惠政策;把節水作為全社會和全民共識,由單純的創建節水型企業,節水型城市向創建節水型社會過渡。

南水北調工程推動節水型社會建設,體現在三個層麵:

(1)供水區水量少,是“總量”缺水,要堅持“先節水後調水”。北方地區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少,僅有704立方米,遠低於國際公認的維持一個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所必需的1000立方米的缺水警戒線。特別是海河片人均水資源占有量343立方米,比500立方米的嚴重缺水警戒線還少30%以上,山東省人均占有量451立方米,也低於嚴重缺水警戒線,隨著人口的持續增長,人均水資源占有量還要減少。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