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江蘇治汙之路
根據南水北調第三次建設委員會確定的最新建設目標,東線一期工程在2013年建成通水。按照工程規劃,在向天津、山東正式通水時,幹線水質要達到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Ⅲ類標準的目標,江蘇要實現Ⅲ類水的較好水質。在江蘇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江蘇采取係列工程措施建設沿線的清水廊道,取得了喜人的成績。當然在肯定成績的同時,也得看到自身的不足,江蘇治汙離實現Ⅲ類水標準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一、治汙開展情況
按照“先節水後調水,先治汙後通水,先環保後用水”的原則,圍繞南水北調東線水源區保護和建設調水沿線“清水走廊”的目標,江蘇省樹立環保優先的發展理念,積極采取一係列有效措施,實現水質大幅度改善,主要汙染物呈現下降的良好態勢。
(一)按照沿線環境容量,嚴把新建項目審批關
江蘇省提高蘇北地區化工行業準入門檻,並將新建項目安排到工業區,集中處理汙染物,同時加快治理老項目,逐步實施搬遷。
(二)改革汙水處理的建設管理體製
為適應城市汙水處理市場化改革需要,江蘇省加快汙水處理費調整和汙水處理廠改製工作。目前,調水沿線所有地市汙水處理費征收標準均已提高到每噸0.8元至1.0元,以解決汙水處理廠運行費用和配套管網建設資金問題。沿線市縣大多采取BOT、TOT、合資合作等方式建設和運營城市汙水處理廠,並對已建成汙水處理廠進行改製,逐步實現汙水處理的社會化、企業化和市場化。
(三)治理航運汙染,加大沿線環境整治力度
江蘇省實施京杭大運河船型標準化示範工程,淘汰水泥船0.4萬艘,拆改掛槳機船2.4萬艘。江蘇省在京杭大運河段建成17座船舶垃圾收集站和43座汙(油)水回收站,並在蘇北沿線主要城市建設水上服務區。
(四)實施截汙導流工程,建設清水廊道
江蘇省在水源及輸水沿線5個地市,分別建設截汙導流工程,將處理達標後的中水,利用管道、渠道導入長江或入海,實現輸水幹線的“清汙分流”,並計劃在入江和入海口建設人工濕地。為避免汙水處理廠尾水就近排入輸水線,江蘇在興建汙水處理廠的同時,配套建設相關工程,目前已經累計建設了200多個垃圾中轉站以及10多處廢油回收站,改善了沿線水質,為南水北調東線治汙工程順利實施營造了良好氛圍。
(五)開展沿線麵源汙染治理
江蘇省將南水北調東線工程調水源頭的江都取水口劃為飲用水源保護區,並在輸水沿線地區建設6個生態農業示範縣,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基地1500多萬畝,2008年化肥使用量較2000年減少15%以上。
目前,江蘇省已完成汙染治理的工業企業廢水達標排放率在90%以上。為落實治汙責任,江蘇將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治汙工作納入市長環保目標責任製考核,對調水沿線徐州、宿遷、淮安、揚州四市進行考核。
二、主要成績
圍繞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水源區保護和調水沿線“清水走廊”建設的目標,江蘇省不斷加大治汙力度,經過幾年的治理,成效明顯,創造了全國重點流域水汙染治理工作的典範。
通過不懈努力,江蘇段治汙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績。2000年,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江蘇段隻有2個考核斷麵達標,而2007年基本達標的斷麵已達到13個。2000年COD入河量為11.93萬噸,而2007年COD入河量下降到2.05萬噸,下降了近80%;2000年氨氮入河量為0.56萬噸,而2007年氨氮入河量下降到0.13萬噸,下降了近70%,基本達到《目標責任書》確定的汙染物總量控製目標。江蘇省2007年,除京杭大運河邳州段、京杭運河宿遷段、不牢河、複新河、入江水道等6個控製單元外,其他8個控製單元汙染物入河總量都呈現一定幅度的削減。由於江蘇省政府采取有力措施,部分重汙染企業搬遷和關閉,企業技術改造未滿負荷生產,區域內尾水排放改道及尾水資源利用等原因,房亭河、沛沿河、淮河盱眙段等控製單元汙染物入河總量都呈現大幅度削減,削減量在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