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工程的實施為沿線城市提供大量優質水源,提高城市水資源的承載力,促進工業的發展和城市環境的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改善、土地增值、受水區投資環境的改善,城市工業及第三產業的發展,必然帶來城市就業規模的擴大。城市經濟的發展,有利於提高城鎮居民的收入水平。
我國農村人多地少,農業規模效益和農業勞動率較低,盡快把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出去,是有效改善農民收入狀況的重要途徑。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實施後,提高了城市水資源的承載力,城市化水平加速,加快了農業剩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速度,有利於增加農民收入;隨著水資源的增加,也有利於優化蘇北地區的農業產業結構,實現從以種植業為主向林業、畜牧業、副業、淡水養殖業全麵發展的轉變,增加農民的收入。
(二)改善生活用水質量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調水使得沿線地區基本的生活用水和生產用水得到保障,人均水資源量有較大幅度的增加,而且水質和水環境得到改善,有利於提高人們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
實施南水北調工程,還能有效解決農村地區地下水因自然原因造成的水質問題,如高氟水、苦鹹水和其他含有對人畜健康不利的有害物質的自然水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當地居民和牲畜的飲水質量問題。豐縣是飲用水高氟區,經國家衛生部及江蘇省衛生廳的專家組評價,豐縣淺層地下水含氟量平均值超標4~6倍,極值超標16倍,為此,豐縣被國家衛生部列為“江蘇省九個高氟縣之首”。由於長期飲用高氟水,氟害區有70%以上的人口患有氟斑牙病,5%以上人口患有氟骨病,2%~3%的人喪失勞動能力,其中不少患了氟骨病的人活不到60歲。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實施,可以改善農村水質,保證農民飲水安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四、增加就業機會,促進社會穩定
就業與失業問題是我國21世紀經濟發展麵臨的最大挑戰,與我國的基本國情密切相關。據預測,到2010年,我國勞動力供給量將達到8.02億,相當於世界勞動力總量的23.8%。未來持續增加的勞動力供給大大超過了需求,是我國今後勞動力市場的基本格局,國企下崗職工、城鎮新增長勞動力與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問題,將成為我國21世紀上半葉長期困擾我國的問題。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實施後,黃淮海流域及內陸河流域的工業發展將有了充足的水資源保證,一些受到限製的工業將得到發展,在解決一部分城市人員就業的同時,還可以吸引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從農村轉移到城市來;具有開發價值的土地和礦產資源的開發將會吸納一部分勞動力就業;因水資源供給增加而能夠擴大生產規模的新興產業將得以發展,將可以吸納一部分勞動力就業;由於城市水資源承載力的提高,推動了城市化的進程,也有利於擴大就業;由於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的改善,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及投資環境的改善,也有利於吸引國內外投資,增加就業機會。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實施後,在增加工業用水和生活用水的同時,可以把長期擠占農業的用水、生態用水歸還給農業和生態環境,緩解工業擠占農業用水的狀況,還可以將回收的工業用水用於農業灌溉,這樣農業用水有了保障,有利於農民收入的增加,改善農民生活水平,緩解“三農”問題,為地區可持續發展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根據初步估算,2010年以後,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通水後,如果調水得以充分利用且保持相當高的效率,則可以提供幾十萬個就業崗位,將在很大程度上緩解就業壓力。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實施還有利於緩解地區間的糾紛,促進社會穩定。南四湖地處蘇魯交界,水流自北向南,即由山東流向江蘇,而山東屬於水資源短缺地區,便在南四湖築壩蓄水,直接影響到下遊江蘇的入境水量。而蘇北地區也屬於水資源短缺區,因而曆史上糾紛不斷,矛盾尖銳。自從江蘇省的江水北調工程見效後,南四湖下遊與江蘇境內多年來受益明顯,與山東境內的糾紛也日趨減少。隻是在幹旱年份,因調水量不足,尚有零星爭水現象。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實施後,將會有大量的優質水源不斷補充到該地區,地區間的用水糾紛問題將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