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推動沿線城市化進程
城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載體,經濟社會的發展促進了城市化的進程,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又推動了經濟社會的發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是發展中國家經濟走向現代化的一個最重要的方麵,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口的增多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水資源短缺的現象越來越嚴重。
江蘇省是我國城市化水平比較高的地區,特別是“十五”以來,江蘇省的城市化加速發展,到2004年城鎮化水平達到了48.2%,高於全國平均水平6.4個百分點。但是由於江蘇省社會經濟發展呈現明顯的區域差異,使得江蘇省的城市發展也非常不平衡,由蘇南、蘇中至蘇北呈階梯狀遞減。2005年,蘇北地區人均GDP10004元,是省平均水平的48%和蘇南地區平均水平的23%,農民人均純收入3906元,是省平均水平的82%和蘇南農村平均水平的60%,蘇北地區經濟發展的滯後嚴重製約著蘇北和全省整體經濟水平的增長和社會進步。
影響蘇北地區城市化的因素很多,而水資源的短缺對城市的發展具有決定性和不可替代的影響,是製約城市發展的重要因素。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實施後,蘇北地區沿線城市的發展有充足的水源保證,水資源的承載能力增加,緩解水資源短缺對經濟持續增長和人口容量的製約,改善城市環境,促進城市、農村經濟的發展,增加就業量,促進居民收入增長,為城市化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由於有水資源的保障,還會促使傳統產業向現代產業、農業向非農業的轉移,人口從農村向城鎮和城市流動,帶動相關產業增長和就業人口增加,實現農村城鎮化的發展。
六、促進沿線治汙工程的實施
南水北調東線調水的水質問題一直是影響工程的重要因素之一,並已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調水水質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水資源的使用價值和沿線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決定著調水工程的實際效益,對輸水沿線水環境產生重要影響,調水的水質是關係到工程成敗的關鍵。為體現“三先三後”原則,實現調水水質保護目標,必須通過汙染源治理、城鎮汙水處理廠建設、截汙導流工程等綜合措施,加快沿線的治汙步伐。目前各地都出台了相應的政策法規,加大了治汙資金的投入力度,汙染治理已經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十五”期間,江蘇省淮河流域水汙染防治工作也取得積極進展,列入計劃的4個省界斷麵及41個考核斷麵水質達標率達到治汙目標責任書要求,80項重點治汙工程完成50項,達到了省政府確定的要求。為確保治汙工程如期建成,江蘇省將吸納各類資金投入治汙工程建設,在全省範圍內籌集25億元治汙基金,全部用於治汙工程建設。江蘇省還將全麵推行城市汙水處理收費製度,上調汙水處理費的征收標準,將南水北調東線地區的汙水處理費調至0.8元/立方米以上。此外,江蘇省還將積極安排省財政專項資金,對南水北調東線城市汙水收集管網建設給予貼息。截至2009年5月,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江蘇沿線102個治汙項目已完成95個,14個考核斷麵有8個達到調水水質標準。雖然汙染治理工作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水汙染防治工作正處於一個非常關鍵的時期,各級有關部門需加強組織領導,堅持依法治汙,增加資金投入,強化督促檢查,發動社會參與,加大東線沿線治汙力度,實現東線輸水幹線水質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Ⅲ類的目標,真正將東線建成“清水走廊”。
第三節 生態影響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能夠遏製對農業和生態環境用水的擠占,有助於地表徑流和地下水的恢複,有利於維持和改善各種自然生態係統,為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實現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創造條件,從而確保人們能享有一係列的生態服務係統。南水北調東線工程能夠增強蘇北地區維持各種生態係統健康的能力,為這些地區享受一係列的生態係統服務提供了基本資源條件,這些生態係統也將會產生相應的生態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