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社會影響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建成後,將為蘇北地區提供了穩定可靠的優質補充水源,缺水矛盾的緩解,也將減少大量的爭水糾紛,對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創造了必要條件。通過調水,蘇北地區的水資源承載力將得以增加,為城市化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水資源的滿足也將加快沿線治汙工程實施以及節水型社會的建設。
一、實現區域水資源優化配置
水資源短缺是我國水資源問題的主要矛盾,日益成為製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是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目標所麵臨的重大挑戰之一。水資源優化配置是解決水資源短缺、平衡供需矛盾、實現水資源的高效利用、促進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的有效手段。
水資源優化配置是指在一個特定流域或區域內,工程與非工程措施並舉,對有限的不同形式的水資源進行科學合理分配,最終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證經濟社會、資源、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是一項水資源優化配置工程,將使得江蘇省的水資源結構發生改變,蘇北地區長期缺水狀況將進一步得到緩解。通過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實現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我國現代化建設提供動力。
根據《南水北調東線第一期工程江蘇受水區農業供水價格研究》中的研究成果,對東線一期工程江蘇受水區淨供水量進行重新分配。第一期工程完成後,江蘇受水區多年平均供水量133.7億立方米,扣除江水北調工程原供水量,多年平均增供水量19.25億立方米,增供水量用於解決工業與城市生態環境缺水13.00億立方米,用於解決航運0.69億立方米,其餘5.56億立方米用於增加農業用水。
二、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進入了持續高速增長的軌道,然而區域發展不平衡也開始加劇,地區間居民收入差距逐步趨於擴大。由於地理環境、曆史條件、基礎設施、政策取向等因素的不同,江蘇省存在著蘇南、蘇中和蘇北的經濟差距。1952年,蘇南、蘇中、蘇北人均生產總值的比例為2.2:1.4:1,呈南高北低態勢,從1979年到1993年,由於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原因,蘇南、蘇中、蘇北的經濟差異再次擴大,1993年三地區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為4.4:2.1:1,這種地區差異的擴大產生了很多負麵影響,諸如加劇了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大跨度流動,加劇居民生活和消費水平的差異以及科教文衛事業的差距等。
江水北調工程實施以前,蘇北地區因為水利年久失修,農業生產易旱易澇,土地產出率很低,但是隨著江水北調工程的實施,蘇北地區的有效灌溉麵積逐年大幅度增加,糧食產量穩定上升,農業生產穩步發展,同時還帶動了工業、航運交通事業的發展。自然資源條件的改變,地區傾斜“梯度推移”戰略逐漸被產業傾斜與地區傾斜相結合的“優勢互補”戰略所取代,以及蘇北地區通過發揮自己的優勢獲得產業政策傾斜的支持,蘇北大地開始煥發新的生機,經濟快速增長,正在逐步縮小與蘇南和蘇中的差距,這其中江水北調工程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縮小地區差距,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是江蘇實現“兩個率先”的重要保證。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實施將為蘇北地區提供更為充足的水源保證,使得蘇北地區的水資源狀況得到改善,而且提供了更好的投資環境,可吸引更多的國內外資金,加上蘇南支持蘇北以及產業政策上的傾斜,將為蘇北地區縮小甚至趕超蘇南地區經濟創造有利的條件,從而逐步縮小與蘇南地區之間的差距,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三、提高和改善沿線居民生活質量
生活質量是反映居民生活需要滿足程度的一個概念。從宏觀上講,就是指居民總體的全麵發展程度,從微觀上來講主要指居民個人及其家庭生活需要的滿足狀況。隨著人口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水質和供水保障程度以及防洪、人居環境改善等方麵的要求越來越高。
(一)對居民收入的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1978~2001年,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由134元增加到2366元,增長了16.7倍;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從316元增加到6860元,增長了20.7倍,全國城鄉居民收入總額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後,增長了近4倍。城鄉居民收入增加,使生活水平大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