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對農業的影響
由於缺少水資源和工業長期擠占農業用水,蘇北地區的農業發展一直受到很大的限製,幹旱、缺水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始終存在。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實施,給該地區的農業發展帶來了寬鬆的水資源環境,將在很大程度上保證農業生產的用水條件,促進地區農業穩定發展,實現地區的農業結構從以種植業向林、牧、副、漁等全麵發展的方向轉變。
(一)保證蘇北地區糧食生產的穩定發展
江水北調工程經過幾十年的建設,對蘇北地區農業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確保了蘇北地區的糧食生產安全。淮北地區過去農業生產一直低而不穩定,長期靠吃國家的返銷糧,水稻麵積隻有200多萬畝,糧食產量隻有150萬噸。江水北調工程實施後,到1999年水稻麵積發展到46.7萬~66.7萬公頃,糧食產量1989年達到1200萬噸,徹底扭轉了曆史上“南糧北調”的局麵。但由於蘇北地區整體缺水,許多地區的農業生產力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實施,將改變這種情況。南水北調東線第一期工程向江蘇省增供農業用水5.56億立方米(采用《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江蘇受水區農業供水價格研究》成果),可使低保證率的缺水農田得到有效灌溉,並可在水資源較豐沛地區適當發展新的灌溉麵積,為保證糧食生產提供良好的水資源條件,推動糧食生產的穩定發展。
(二)促進蘇北地區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
江水北調工程的實施使得蘇北地區糧食產量增長的同時,農業產業結構也從以種植業為主向林、牧、副、漁全麵發展的方向轉變。以徐州市為例,江水北調工程實施後,促進了梯級河網的進一步完善,提高了引、排、調蓄能力,實現向廢黃河、大沙河排水,為河道、灘地的綜合整治開發創造了條件。徐州市的優質高效經濟作物、畜牧養殖和漁業生產得到迅速發展,豐縣、沛縣先後建成包括大沙河果園在內的3萬公頃優質紅富士蘋果基地,邳州、新沂兩市1.67萬公頃銀杏、板栗生產基地,以廢黃河沿線為主的牛蒡、山藥、蘆筍、薹幹等1萬公頃特種蔬菜生產基地和6666.7公頃甲魚、螃蟹、牛蛙、珍珠等特種水產品養殖基地。1998年全市經濟作物種植麵積達24.7萬公頃,林牧漁業產值占農業產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23.2%提高到1998年的39.1%,農民的收入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隨著南水北調工程的實施,水價機製改革的深入和價格杠杆的調節作用,將會進一步促進高效節水型農業的發展,使受水區的水資源配置更加趨於合理,加快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
六、對交通航運的影響
內河航運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是交通運輸體係中不可缺少的運輸方式。內河航運具有運量大、能耗少、投資少、占地少、成本低、適應性廣等突出特點,在煤、礦、油等大宗貨物運輸中具有獨到優勢。但我國大部分河道尚未形成相互溝通的航道網,遠未發揮其運輸潛力。南水北調東線方案,就是利用京杭大運河的舊道輸水,同時對京杭大運河加以整治,使古老的京杭大運河恢複生機。
京杭大運河曆來就是貫通我國南北的“黃金水道”,尤其是蘇北段,是標準的四級航道,承擔著大量的航運任務,煤炭、水泥、黃沙和其他大量的建材都是通過這條線路運輸的。另外,洪澤湖、駱馬湖、高郵湖、邵伯湖等沿線調蓄湖泊都是重要的航道,經洪澤湖還可直通淮河。這些航道之所以一直繁盛不衰,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受益於江蘇省的江水北調工程。隨著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建設和京杭大運河水資源的開發與綜合利用,以及複線船閘的改造,調水與航運相結合,使東線的調水量從現在的30億立方米擴大到130億~170億立方米,改善了京杭大運河的通航條件,提高了航運能力,航運的保證率有了很大提高。這樣兩條人工運河與京廣、京九、京滬等鐵路相輔相成,使南北交通更加方便,東線一期工程完成後,揚州至濟寧段可全年通航,可為南北物資交流作出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