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既是南水北調的源頭,同時也是南水北調東線的受水區。東線工程對於江蘇意義重大。江蘇的淮北地區是江蘇的主要缺水地區,江水北調工程為江蘇蘇北地區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目前江水北調工程的供水保證率仍然較低,僅在50%左右,在大旱時期蘇北地區的水資源供給不能得到很好保證,這對蘇北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是個潛在的隱患。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實施,將直接保證蘇北地區的水資源供給,促進江蘇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同時也將改善沿線地區的水資源和生態環境。
第一節 經濟影響
水是人類和生物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自然資源。水資源既是自然資源,又是經濟資源。南水北調東線工程補充了江蘇蘇北地區缺乏的水資源,會對蘇北地區產生重要影響,將從根本上優化受水區供水條件,改善投資條件,促進蘇北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帶來工農業的發展,保障受水區乃至江蘇全省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一、對供水的影響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是在江蘇省原有江水北調工程的基礎上擴大規模向北延伸,利用京杭大運河及與其平行的河道為輸水幹線和分幹線,逐級提水北送的跨流域調水工程。目前江蘇省江水北調工程向北調水能力為:第一級抽引江水400立方米/秒,進洪澤湖200立方米/秒(含淮陰二站80立方米/秒),進駱馬湖150立方米/秒,出駱馬湖到徐州市50~80立方米/秒,可向南四湖下級湖補水20立方米/秒,同時可以通過二河向泗陽站下引洪澤湖水,實現江、淮水聯合調度,扣除損失水量後,多年平均淨供水量126.80億立方米,其中江蘇114.45億立方米、安徽12.35億立方米,還可通過淮沭新河向東北部供水200~300立方米/秒,常年輸水30~50立方米/秒,確保連雲港市和港口用水。現有的江水北調工程和當地水源到2010年多年平均可供水量141.12億立方米,其中抽引江水量49.65億立方米。
根據規劃,南水北調東線第一期工程完工後,扣除水量損失後,多年平均淨供水量166.03億立方米,包括江蘇133.70億立方米,安徽15.52億立方米,山東16.81億立方米。
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竣工後江蘇省增供水量19.25億立方米,二期和三期工程建成後江蘇省增供水量分別為22.1億立方米和28.2億立方米,供水能力顯著增強。目前江水北調工程的供水保證率較低,僅在50%左右,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實施,將增加江蘇省現有工程的供水能力,減少缺水量,尤其是用水高峰期的缺水量,提高江蘇省的用水水平和供水保證率,特別是農業的灌溉保證率,是對江水北調工程的完善。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竣工後,長江—洪澤湖段的農業用水基本可以得到滿足,其他地區供水保證率也可以達到80%,比現狀提高20%~30%,工業用水也將得到很好的保障。
二、對防洪排澇的影響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連通作為調蓄水庫的洪澤湖、駱馬湖、南四湖、東平湖,過黃河後進入京杭大運河的衛運河、南運河到天津,其90%的輸水渠道是在利用現有河道和湖泊的基礎上修建的。這些河道和湖泊大部分屬於淮河水利體係,經過新中國成立後50餘年的持續治理和開發利用,已經發揮了巨大的防洪排澇作用,是治理淮河“蓄泄兼籌”方針的成功實踐。
南水北調東線第一期工程新建、改建或擴建原有水利工程,疏浚、擴挖現有的輸水河流、湖泊,無疑將增強這些河湖防洪排澇的能力。新建泵站主要建築物的防洪標準按百年一遇設計,三百年一遇校核,改造泵站主要建築物的防洪標準按其級別參照《泵站設計規範》確定,其他建築物按不低於所處河段或湖泊堤壩的現有和規劃防洪標準設計。
例如洪澤湖是淮河中遊的調蓄水庫,承接淮河上中遊15.8萬平方千米的來水,擔負著攔蓄洪水、調節徑流的作用,現狀汛期限製水位12.5米(廢黃河高程,下同),汛後為滿足調節江蘇江水北調的任務,蓄水位13.0米,相應調節庫容23.10億立方米,蓄水麵積近1700平方千米。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擬將洪澤湖汛後蓄水位由13.0米提高到13.5米,可增加調蓄庫容8.25億立方米,將會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洪澤湖的防洪排澇能力。
初步估計,南水北調東線工程一期、二期所建泵站可結合麵上排澇,可增加排澇麵積6800平方千米(其中耕地716萬畝),可使其排澇標準由3年一遇提高到5年一遇,防洪排澇效益顯著。
三、對水環境的影響
環境是一個極其複雜的係統,而水是環境係統中的一個子係統,也是組成各個子係統的重要環境因子。水又是自然環境中最活躍的因素,調水是對水循環進行控製的工程措施,人們利用調水和改變水循環來調節水資源的時空分配,以滿足人類對水的需要,達到水環境與人類社會發展的相互協調,因此水環境直接影響著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良好的水環境是保護人們健康、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維持生態平衡的基礎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