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促進蘇北地區發展
江水北調工程實施後,蘇北地區的農業結構從以種植業為主向林、牧、副、漁全麵發展的方向轉變。以徐州為例,江水北調工程促進了梯級河網化的進一步完善,顯著提高了引、排、調蓄作用,並實現了向廢黃河、大沙河補水,為河道、灘地綜合整治開發創造了條件。徐州市的優質高效經濟作物和畜、禽、漁生產得以迅速發展。1998年徐州全市經濟作物麵積達24.67×104公頃,林、牧、漁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由1978年(江水北調工程尚未建成前)的23.2%提高到1998年(江水北調工程建成後)的39.1%。
江水北調工程不但發展了蘇北灌溉,也提供了該地區工業、城市、港口等用水,促進了農業的較快發展,也為國民經濟其他各部門的發展創造了更好的條件。徐州全市1998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555.15億元,是1978年的9.1倍。其中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由1978年的14.2%提高到34%。1998年,連雲港港口完成吞吐量1775.8×104噸,躋身全國十大港口之列。江水北調工程保證了蘇北地區的水資源供給,首先保障了農業的大發展,並在此基礎上帶動了整個經濟的發展,調整了蘇北地區的產業結構,縮小了與蘇南的差距,促進了當地的可持續發展。
(四)改善生態環境
由於水資源條件的改變,蘇北地區的生態環境得以大大改善。江水北調工程向蘇北地區大麵積供水,有效地減少了蘇北地區地下水的過度開采,避免了蘇北境內原有河流的過度開發,為蘇北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創造了條件。1994年8月,洪澤湖遭受上中遊汙水下泄的危害,幹旱加汙水造成嚴重困難。後采取引沂濟淮的辦法,從駱馬湖調水400立方米/秒入洪澤湖,不僅緩解了淮陰、鹽城兩市旱情,並保證了正常通航、發電,還大大緩解了水質汙染危害。江水北調工程河溝縱橫,增加了水麵麵積,擴大了環境容量,普遍綠化了大地,改良了鹽堿荒地,黃河故道有的已建成了優美的風光帶。
五、向南四湖補水實例
2002年南四湖地區遭遇百年大旱,微山湖上級湖於7月15日幹涸,下級湖8月25日出現最低水位,也接近幹涸。8月底,濟寧市40餘萬公頃農作物普遍受旱,350個村莊的32萬人吃水困難;徐州市受旱麵積達28.7萬公頃;微山縣大型河蟹、烏鱧生產基地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億元;京杭大運河濟寧段130千米主航道全線斷航。幹旱還嚴重威脅湖區生態係統,196種鳥類、78種魚類及多種水生生物瀕臨險境。而長年形成的“食物鏈”一旦被破壞將很難恢複,以致造成不可挽回和難以估量的損失。
針對南四湖旱情,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溫家寶做出了保護南四湖生態的指示。2002年11月29日,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和水利部遵照指示精神,決定利用江蘇省江水北調工程,實施從長江向南四湖應急生態補水,計劃入下級湖水量1.1億立方米,其中入上級湖0.5億立方米。淮河水利委員會協調山東、江蘇兩省組織實施補水行動。
由於二級壩樞紐將南四湖分為上、下兩級湖,受地形影響,從長江向南四湖補水又分兩個階段。一是江蘇省先把江水從長江調到下級湖,然後,山東省再從下級湖把江水提到上級湖。2002年12月8日,江蘇省率先啟動江水北調工程,從長江向南四湖下級湖補水,經9級泵站抽提,每天有約250萬立方米江水入南四湖下級湖,至2003年1月24日,完成了向下級湖補水11000萬立方米計劃任務(實際計量為11517萬立方米)。2002年12月20日,山東省開始從下級湖向上級湖補水,至3月4日完成向上級湖補水5000萬立方米計劃任務(實際計量為5072萬立方米)。至此,向南四湖應急生態補水任務全麵完成。整個補水過程曆時86天。
在這次南四湖應急生態補水工程中,江蘇省江水北調工程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取得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整個微山湖水麵麵積較補水前增加239.3平方千米,其水量基本可維持湖區生態鏈的最低用水需求,大大改善了水質,改善了通航,留住了候鳥,拯救了生態,促進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同時為湖區群眾的生活用水提供了保障,這對穩定當地群眾的心態,保持社會安定也起到了積極作用。實施向南四湖應急生態補水是治水新思路的又一次成功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