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東線之源
20世紀60年代,江蘇蘇北地區缺水,由此衍生了江水北調工程,灌溉蘇北平原。如今,北方地區缺水,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帶著與江水北調工程同樣的使命誕生了。江水北調工程開跨流域調水之先河,幾十年的運行實踐取得的巨大效益證明了跨流域調水的可行性,也為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決策提供了很好的參考依據。
一、規劃之源
江蘇省實施的江水北調工程,實現了多水源並舉、諸流域互調互濟的水資源配置體係,有效地緩解了蘇北地區的用水壓力。江水北調工程已覆蓋江蘇省蘇中、蘇北7個市、50個縣(市),麵積6.3萬平方千米,人口3900多萬,耕地麵積300萬公頃,為江蘇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是在江水北調工程的基礎之上擴大並且延伸的。南水北調工程東、中、西三條調水線路貫穿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水係,牽動大半個中國,供水範圍覆蓋中國華北、西北、山東、安徽、江蘇等地,輸水幹線長度合計4046千米。就整個工程性質和規模而言,江水北調工程可以稱之為南水北調工程的大模型。2002年江水北調工程向微山湖生態補水可作為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一次預演,及時向微山湖補水1.1億立方米,實現了從長江至沂沭泗流域的跨流域調水,解決了南四湖區域瀕臨崩潰的生態危機,取得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回答了水能不能調出去,水質能不能得到保證等關鍵問題。應急補水的實踐證明,遠距離調水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江蘇實施的江水北調工程,是實施跨流域調水的一個大膽嚐試。經過幾十年的建設和運行實踐,江水北調工程規劃論證初期提出的一些問題,如長江口海潮入侵問題、血吸蟲北移問題以及蘇北土地鹽堿化問題等,均得到了較好的解決。江水北調工程通過係列配套設施的建設,沿海修築海堤,建設擋潮閘,基本消除了海潮入侵。根據多年監測資料,江水北調受水區釘螺麵積消長與水源區釘螺麵積變化無相關性,與調水量亦無明顯相關性;裏運河寶應、高郵段釘螺孳生範圍相對穩定;迄今為止北緯33°15′以北地區仍未在自然界發現釘螺。結果表明,江水北調40多年來輸水幹線的釘螺無明顯北移跡象,同時也未有證據表明調水工程造成釘螺及血吸蟲病擴散。
江水北調工程為解決蘇北地區缺水問題做出了巨大貢獻。放眼全國,我國水資源緊缺,人均占有量僅為世界平均值的1/3。水資源的地域分布也很不均勻,北方降水少,南方降水多,南北相差懸殊。水資源短缺已經成為我國尤其是北方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嚴重製約因素,這與江蘇省江水北調工程背景有異曲同工之處。因此,在這樣的前提下,急需將南方多餘的水量送到北方去,以緩解北方嚴重缺水的局勢。南水北調工程的總體規劃也應運而生。
二、位置之源
位於江蘇揚州市的江都站既是江蘇省江水北調工程的龍頭,同樣也是南水北調東線的源頭。實際上,東線工程是在江蘇省原有的“江水北調工程”基礎上擴大規模並延長輸水線路的。東線工程取水口也在江都附近的長江三江營處。可以說,江蘇是名副其實的東線之源。
三、決策之源
江水北調工程運行幾十年,既保證了蘇北地區農業灌溉用水,又為當地航運、工業、城市和居民生活用水創造了條件,同時也大大改善了周圍地區的生態環境,為蘇北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創造了條件,取得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江水北調的成功引發了深層次的思索,讓人們充分認識到南水北調工程是緩解我國北方水資源短缺和生態、環境惡化狀況的重要戰略舉措。以一隅窺全局,可以預見,南水北調工程將實現全國範圍內的水資源優化配置。另外,江水北調工程已積累了大量關於建設、運行和管理方麵的經驗,為南水北調工程打下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江水北調的建設對江蘇蘇北地區振興發展起到了巨大作用,北調的江水不經處理可以直接用於農田灌溉,這表明跨流域調水的水質問題是完全可以保證的。2002年,江水北調工程應急向南四湖補水,挽救了瀕臨崩潰的微山湖生態係統,取得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江水北調工程幾十年的調水實踐證明了跨流域調水的可行性,一些社會關注熱點如血吸蟲北移等問題在江水北調運行實踐中也給予了很好的回答。可以說江水北調工程就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大模型,同時也是一次偉大實踐。毫無疑問,江水北調工程就是東線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