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社會關注
南水北調工程這一舉世聞名的偉大工程從規劃開始就一直廣受關注,如受水區的節水潛力有多大,南水北調工程會對環境造成多大影響等這些問題都是社會大眾爭論的焦點。這裏選擇一些代表性問題進行解答。
(一)若受水區充分地利用好當地水資源是否就不需要從外流域調水?
南水北調受水區當地的水資源雖然還有挖掘潛力,但要挖掘這些潛力也必須考慮技術、經濟上和環境影響上的可行性,因此受水區當地水資源可挖掘的潛力有限,根據北方地區黃、淮、海三大流域片和內陸地區的水資源供需現狀,未來求大於供的缺水態勢,實施跨流域調水即從水資源相對豐富的南方向缺水的北方地區調水勢在必行。
目前在不超采地下水並維持現有引黃水量的情況下,海河流域片平水年、枯水年分別缺水50億立方米、80億立方米。在不斷提高節水水平、合理開發和配置當地水資源的情況下,預測2030年水平年的枯水年缺水量增至135億立方米,屬於資源性嚴重缺水地區。尤其要指出的是,目前海河流域片的發展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是不可持續的,應盡快改變。淮河流域片的淮河幹流以北及山東半島屬資源性缺水地區。黃河流域片工程性缺水與資源性缺水並存,在充分考慮節水,加強管理以及下遊向流域外供水按國務院分水方案進行控製的條件下,預測2030年、2050年兩個水平年的枯水年缺水量分別為87億立方米、90億立方米。可見,北方地區在節流、開源和流域片內水資源合理配置挖潛的基礎上,預測未來50年內水資源供需缺口仍較大。因此,跨流域調水是根本解決供需矛盾的戰略性舉措。
(二)南水北調工程對長江水力發電會不會造成大的損失?
東線工程調水對發電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中線工程在丹江口大壩加高後,一期工程的北調水量達到95億立方米,由於發電流量減少,將減少電站多年平均電量5.4億千瓦·時,後期在北調水量達到131億立方米時,電站多年平均電量將減少6.81億千瓦·時。南水北調西線工程調水170億立方米後,在黃河幹流規劃梯級基礎上,可增加裝機容量1638萬千瓦,增加年發電量767億千瓦時,可為調峰容量缺乏的西北、華北電網提供清潔、廉價的水電。東線和中線方案則因線路海拔高程較低,基本無發電效益。西線調水點在長江上遊的通天河、雅礱江及大渡河上,調水將直接影響調水各支流以及長江幹流的發電能力,據測算,在2050年水平年調水170億立方米的情況下,調水河流減少年電量1117億千瓦·時,因西南地區電力將有富裕,此部分損失電力可認為輸送往華中、華東的電量,減少電量的損失年值約246億元,略大於黃河幹流增加發電的年值221億元,但也不會成為興建西線調水工程的製約因素。
(三)南水北調東線、中線輸水方式是如何選擇的?
根據規劃方案,這兩項工程的全部線路均采用明渠輸水(運河也應視為明渠)。其中東線為土渠,中線為混凝土全斷麵襯砌渠道。因為東線工程江蘇段以及濟寧至徐州段,除主要承擔調水功能外,還兼起水運航道和排洪澇的功能,因此采用渠道輸水應該說是合理選擇或唯一選擇。中線工程具有全線自流的特點,采用明渠輸水具有造價低、輸送水量大的顯著優勢。與渠道輸水相比,管道輸水是壓力輸水,流速比渠道輸水高,水與管壁之間的摩阻損失大,所需的水泵揚程高,運行費用也就高。如果采用管道輸水,則東線工程各泵站的水泵揚程需適當提高,中線工程可能也需要再增加若幹座加壓泵站,這將大大提高投資額度。
但同樣管道輸水也有其獨特的優點,管道輸水具有少占土地,利於環境保護;土建施工難度小,工程量小;不受天氣影響,可以長年穩定供水;避免滲漏和蒸發,輸水損失小;避免水汙染,維護費用低等特點。有些專家建議在某些線段,尤其是調水流量小的末級線路和支線,如東線工程黃河以北段和向膠東半島調水的支線,以及中線工程河北至北京段和向天津調水的支線等,采用管道輸水方案。目前已竣工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京石段全麵采用了PCCP管道輸水模式,已取得了巨大成功,這將對整個南水北調工程建設起到十分重要的借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