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相互利流
南水北調工程的目的是從地處我國南部豐水的長江流域調出一部分水資源到幹旱缺水的北部地區,以改善北方幹旱地區的工業、農業、生產及生活供水條件,改善北方的生態環境。從長江下、中、上遊調水的東線、中線和西線三條調水線路,是經過近50年的勘測、規劃和研究工作,在分析比選了50多種規劃方案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的。三條線將長江、黃河、淮河、海河四大江河聯係起來,形成“四橫三縱”的總體布局,以利於實現我國水資源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合理配置格局,協調北方地區東、中、西部可持續發展對水資源的需求。
南水北調東線、中線和西線三條線路的總體布局,可利用黃河由西向東貫穿我國北方的天然優勢,通過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實現南水北調工程和黃河之間的水量調配。東線工程可利用現有的東平湖退水閘或穿黃工程的南岸輸水渠退水閘向黃河補充長江水,又可通過位山引黃渠道、膠東地區輸水工程置換部分山東的引黃水量。中線工程一方麵在穿黃工程南岸設置了退水閘,遇漢江、淮河豐水年,在黃河枯水時可向黃河補水;另一方麵規劃了將黃河與中線總幹渠的連接渠,遇漢江特枯年份,可引黃河水進入中線總幹渠應急補水,提高黃河以北受水區的供水保證程度。西線工程建成後,除向黃河上中遊和西北內陸河部分地區補水外,也可通過黃河向東線和中線的輸水渠道補水。隨著東線和中線配套工程的不斷完善以及黃河與淮河、海河各河係之間水量聯係的逐步暢通,將逐漸形成北方黃淮海流域水資源配置骨幹網絡。“四橫三縱”之間通過建設控製建築物和采用現代化的測報預報和通信、監控設施,將有可能實行實時優化調度,較大幅度提高南水北調工程的供水保證程度。
綜上所述,南水北調工程東線、中線和西線三條調水線路,各有其合理的供水範圍和供水目標,並與四大江河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可相互補充,缺一不可。東線或中線工程的興建,可置換出黃河下遊的30億~40億立方米引黃水量,增加黃河中上遊供水量,暫時代替西線工程的部分供水;同樣,西線工程實施後,當漢江、淮河出現嚴重缺水,中線、東線供水不足時,由國家統籌安排,西線工程的調水量也可通過黃河向華北補水。東線、中線也都可向白洋澱供水,補充海河流域生態用水。要解決黃淮海流域、膠東地區和西北內陸河部分地區的缺水問題,三條調水線路都需要建設,才可以實現“四橫三縱”的總體布局,充分發揮多水源供水的綜合優勢,相互彌補不足,共同提高供水保證程度。
第五節 意義重大
實施南水北調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曆史意義,惠及當代,造福子孫。水資源短缺是我國的基本國情,這個問題已經嚴重製約我國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南水北調是解決北方地區水資源緊缺的一個重大戰略措施。利用南方地區水資源相對豐富的優勢,給北方地區調水,有利於提高受水區的水資源承載能力,增強經濟發展的後勁,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南水北調工程東、中、西三線全麵實施後,將在全國範圍內形成“四橫三縱”的大水網,與已經或將要建成的道路網、電力網、信息網一道,構成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本保障體係,是一項具有重要意義的偉大工程。
一、解決北方缺水
我國北方地區長期幹旱缺水,尤其是黃淮海地區人均水資源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22%,是我國水資源供求矛盾最突出的地區。黃河是中國西北、華北地區的重要水源,但如今已難以見到當年大詩人李白所讚頌的“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的壯觀景象了。近年來,黃河源區幹旱趨勢加重,中小型湖、塘幹涸,草場大麵積退化和荒漠化,多年凍土層出現萎縮。下遊在1972~1999年的28年中有22年斷流,1997年利津站斷流226天,斷流河段上延到開封附近,水資源供需矛盾十分尖銳。在華北大地,偌大的平原幾乎沒有入境和過境的大河流,一些水庫、河道已是水枯見底。河北邯鄲是一個資源性缺水的城市,人均水資源量隻有157立方米,為全國人均水量的7%,屬極為嚴重的資源性缺水地區。因為缺水,當地民間曾戲說,理發店剃頭不給洗頭,餐館吃餃子不讓喝湯。地處渤海之濱的河北滄州市由於過量開采地下水,滄州市中心地麵整體沉降已達1.68米,成為我國“成長”最快的地下水漏鬥群之一。事實上,邯鄲、滄州的情況隻不過是整個華北地區的縮影。因過量開采地下水,我國華北地區已經形成世界最大的“地下水漏鬥”。專家指出,大漏鬥不僅伴隨著地麵沉降、海水入侵,也預示著這一地區今後的可持續發展將會麵臨更大問題。長此以往,“桑田變滄海”絕非杞人憂天。據有關部門預測,到2030年我國人口將達到16億,屆時全國人均水資源總量比目前下降近1/4。隨著全球氣候的變暖和人口的不斷增長,水資源短缺將會日益突出,水資源短缺勢必製約社會和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