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翠微古詩集注(3)(1 / 3)

屨下蒼苔雪,龕前瀑布風。

相尋未有計,隻是禮虛空。

(1)見《全唐詩》卷四百九十七。

(2)屨:音ju,麻草鞋,白居易《香山寺石樓潭夜浴》:“綃巾薄露頂,草屨輕束足。”

(3)龕:小窟或小屋,此處指以石龕為居,南唐李建勳《懷贈操禪師》詩:“嚐憶曹溪子,龕居麵碧嵩。”

原詩末後附錄注解為:“師無名,常居白石穀中,因為號。”清代毛鳳枝撰《陝西南山穀口考》:“又西為白石穀,又西為太和穀。均在長安縣南五十五裏。有小水二,注交水,彙豐入渭。”白石穀,即今終南山白石峪,嚴福寺所在地。

寄翠微無可上人

唐·李洞

遠近眾心歸,居然占翠微。

展經猿識字,聽法虎知非。

泉注城池夢,霞生侍衛衣。

玄機不可學,何似總無機。

(1)見《全唐詩》卷七百二十一。

(2)寄:寄懷,寄意。

(3)居然:安然,安穩,陳子昂《夏日暉上人別李參軍序》:“江漢浩浩而長流,天地居然而不動。”

(4)泉:此處指終南山太和峪內的金沙泉。

(5)城池:指翠微宮。

(6)霞:雲霞,翠微宮正門為雲霞門。

原詩題為《寄翠微無可上人·一作無學禪師》,詩僧無可與禪師無學均曾在終南山翠微寺掛錫,據筆者考證,此詩應為寄贈無可上人之作,可參考本書第五章。李洞追慕賈島的苦吟詩風,無可正是賈島的堂弟。在本詩的尾聯,李洞將無可的名字嵌入在內,雖為冥搜苦思而成句,卻未失去整體詩性的自然美感。

宿無可上人房·一作宿翠微寺

唐·馬戴

稀逢息心侶,細話遠山期。

河漢秋深夜,杉梧露滴時。

風傳林磬久,月掩草堂遲。

坐臥禪心在,浮生皆不知。

(1)見《全唐詩》卷五百五十五。

(2)稀逢:很難相遇,方幹《陪胡中丞泛湖》:“仙舟仙樂醉行春,上界稀逢下界人。”

(3)細話:詳細談論,項斯《暮上瞿唐峽》:“何年麵骨肉,細話苦辛行。”

(4)河漢:銀河,《文選》:“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前文第八首錄馬戴的《宿翠微寺》,主要描寫了翠微山、寺的美景,此詩則描述了作者在翠微寺時夜宿無可上人房間的事情。馬戴與無可的交際頗深,二人相互酬唱的詩作也很多。由於無可是一名“尋山無定居”的僧人,馬戴在《集宿姚殿中宅期僧無可不至》詩中也曾感歎到:“積雪阻僧期……人謁去難追”,二人此次在翠微寺的相逢,則留下了千古佳話。

題故翠微宮

唐·劉禹錫

翠微寺本翠微宮,樓閣亭台幾十重。

天子不來僧又去,樵夫時倒一株鬆。

(1)見《全唐詩》卷七百八十四。

(2)詩題:《全唐詩》作《題故翠微宮》,《全宋詩》作《翠微寺》,《類編長安誌》作《翠微寺有感》。

(3)去:《全宋詩》一作“死”。

(4)株:一作棵。

關於本詩的作者,說法不同。《全唐詩》卷七百八十四與宋代楊憶《楊文公談苑》稱“驪山遊人”作。《全宋詩》稱宋代“張俞”作。南宋程大昌《雍錄》與元代駱天驤《類編長安誌》稱“劉禹錫”作。

劉禹錫的懷古詩常作興亡之歎,吊古傷今,以比擬的手法,寓意人事變遷。從本詩的詩風來看,頗類似他的《再遊玄都觀》。所以,如若說這首詩是劉禹錫所作,更為恰當。

翠微寺詩二首

金·趙秉文

其一

南山常愛退之詩,未說雲煙潤色之。

要見山光如潑黛,更須留待雨晴時。

其二

南山深鎖翠微宮,寺有山南十裏東。

隻怪朝來衫袖濕,不知身在翠微中。

(1)見《閑閑老人滏水文集》卷九。

(2)退之:韓愈,字退之。

(3)黛:青黑色。

趙秉文,金代文學家、書法家、詩人。字周臣,號閑閑老人,磁州滏陽(今河北磁縣)人,曆仕五朝,官至六卿。趙秉文的字畫功夫最深,曾手書佛教《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詩風常效法唐代諸家,多描寫自然景物。此二首詩,正是作者朝拜《心經》翻譯故地,時所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