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翠微古詩集注(2)(1 / 3)

(10)儒道:儒家與佛家,詩人此處以儒者自許,《淮南子·淑真訓》:“儒墨乃始列道而議。”高誘注:“儒,孔子道也,”佛教梵語之“菩提”,新譯為覺,舊譯為道。

(11)雲林:雲水山林,白居易《同崔十八寄元浙東王陝州》:“未能同隱雲林下”。

(12)同調:誌趣或主張相同。謝靈運《七裏瀨》:“誰謂古今殊,異代可同調。”

(13)畢景:日影已盡,指入暮,《爾雅·釋詁》:“畢,盡也,”《說文》:“景,日光也,”常建《白湖寺後溪宿雲門》:“畢景有餘興,到家彈玉琴。”

(14)暝:日落,天已黑,《說文解字》:“瞑,翕目也,從目、冥,會意包形聲也,”《玉篇·日部》:“暝,夜也,”孟浩然《下灨石》:“暝帆何處泊,遙指落星灣。”

(15)燒:野火,此處形容色赤,《管子·輕重甲》:“齊之北澤燒火”,注曰:“獵而行火曰燒,”白居易《秋恩詩》:“夕照紅於燒,晴空碧勝藍。”

(16)緬懷:追想、遠懷,緬指遙遠,《國語·楚語》:“緬然引領南望。”

(17)赤城:赤城山,浙江省天台縣北,孔靈符《會稽記》曰:“赤城,山名,色皆赤,狀似雲霞。”《文選·卷十一》錄晉代孫綽《遊天台山賦》:“赤城霞起而建標,”標,立物以為表識也。

(18)臨海:唐代台州治所,今浙江臨海縣,謝靈運曾作《登臨海嶠初發強中作與從弟惠連見羊何共和之》詩。

(19)嶠:山銳而高日嶠,《爾雅·釋山》:“山小而高,岑;銳而高,嶠;卑而大,扈;小而眾,巋。”

(20)風泉:風吹聲與泉流聲,梁代庾信《終南山義穀銘》:“桂月危懸,風泉虛韻,”張九齡《始興南山下有林泉》:“蘿蔦自為幄,風泉何必琴。”

(21)蘇門嘯:《元和郡縣囹誌》卷一六《衛縣》:“蘇門山在縣北十一裏,孫登所隱居,阮籍、嵇康所造之處,”《說文·口部》:“嘯,吹聲也,”《晉書·阮籍傳》:“籍嚐於蘇門山遇孫登,與商略終古及棲神導氣之術,登皆不應,籍因長嘯而退,至半嶺,聞有聲若鸞鳳之音,響乎岩穀,乃登之嘯也,”魏晉名士常以嘯抒情,為一時風氣。

孟浩然,唐代山水田園派詩人,其作品多以描彙自然山水、反映田園生活為主。唐代文人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裏曾評價他“骨貌淑清,風神散朗;救患釋紛,以立義表;灌蔬藝竹,以全高尚”。

此詩首句寫景,勾勒出雨後山寺的清雅,次寫與僧人交談,展現了君子之交的情懷,末後描述入寢前的感悟,抒發了對隱居生活的向往。“儒道”與“兩心”二句緊密相連,指出了佛儒兩家雖然有著不同的人生主張,但二者寄情山水、融於自然的清華之韻是相同的。詩人最後以“風泉清音”比作“蘇門嘯吟”,展示了自己清白高尚的情操,同時也給本詩增添了禪韻。

敕借岐王九成宮避暑應教

唐·王維

帝子遠辭丹鳳闕,天書遙借翠微官。

隔窗雲霧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鏡中。

林下水聲喧語笑,岩間樹色隱房櫳。

仙家未必能勝此,何事吹笙向碧空。

(1)見《全唐詩》卷一百二十八。

(2)詩題:趙殿成《王右丞集箋注》雲:“《文苑英華》於‘避署’下多‘之作’二字。

(3)敕:皇帝的詔令,《說文》:“敕,誡也,”《虞書》:“敕天之命。”

(4)岐王:李範,唐睿宗第四子,玄宗李隆基之弟。

(5)九成宮:隋代之“仁壽官”,唐貞觀五年(631)擴建更名為“九成宮”,位於今陝西省寶雞市麟遊縣新城區天台山上,唐貞觀六年立《九成宮醴泉銘碑》,由魏征撰文,歐陽詢書,記載了唐太宗在九成宮避暑時發現泉水之事。

(6)應教:《李長吉歌詩箋注輯評》曰:“諸侯之言日教,魏晉以來,人臣於文字,問有屬和,於天子日應詔,於太子日應令,於諸王日應教。”

(7)帝子:皇帝的兒子,此處指岐王李範。

(8)丹鳳闕:宮殿前所築高台稱“闕”,唐大明宮正南門稱丹鳳門,丹鳳門內正殿日含元殿,殿前左右有翔鳳、棲鳳兩闕。

(9)幔:卦在屋內的幕帳,《說文》:“幔,幕也…蔽在上日幔,在旁日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