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短景:杜甫《閣夜》:“歲暮陰陽催短景。”
(46)長星:《晉書·孝武帝傳》載:“帝溺於酒色,為長夜之飲,末年,長星見,帝心甚惡之,於華林園舉酒祝之曰:‘長星勸汝一杯酒,自古何有萬歲天子邪!’”
(47)羽觴:酒杯。《楚辭·招魂》:“瑤漿蜜勺,實羽觴些。”
(48)儲君:帝王繼承者,《晉書·成都王穎傳》說:“皇太,國之儲君。”
(49)問豎:《文選》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出龍樓而問豎,”李義府《承華箴》:“九載崇儒,三朝問豎,曆選儲儀,遺文在斯。”
(50)元老:李肇《唐國史補》:“宰相相呼為元老,或曰堂老。”
(51)登床:《書史會要》:“十八年二月十七日,召三品以上,賜宴於玄式門,太宗操筆作飛白書,群臣乘酒,就太宗手中相竟,散騎常侍劉洎登禦床引手然後得之,其不得者,成稱泊登床罪當死,請付於法,太宗笑曰:‘昔聞婕妤辭輦,今見常侍登床,’竟不加罪。”
(52)鶴蓋:形如飛鶴的車蓋,梁朝劉孝標《廣絕交論》:“雞人始唱,鶴蓋成陰,”清代錢謙益《題畫寄王侍禦五計韻·雀羅》:“鶴蓋陰方散,龍門阪遂虛。”
(53)平樂:《三輔黃圖》引《後漢書》:“明帝永平五年,至長安,迎取飛廉並銅馬,置上西門外,名平樂館。”
(54)雞人:《漢官儀》:“宮中輿台,並不得畜雞,夜漏未明三刻,雞鳴,衛士侯於朱雀門外,著絳幘專傳雞唱。”《周禮》:“雞入夜呼旦,以船百官。”
(55)建章:李善《文選》注引《漢書》曰:“柏梁災,越俗有火災,複起屋,必以大,用勝服之,於是作建章宮。”
(56)龍髯:龍之須,《史記·封禪書》:“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龍乃上去,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髯,龍髯拔墮,墮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即上天,乃抱其弓與胡髯號,故後世因名其處日鼎湖,其弓日烏號,”後用為皇帝去世之典。
(57)螭,中國古代傳說中一種沒有角的龍,《說文》:“螭,若龍而黃,北方謂之地螻,從蟲,離聲,或無角日螭,”此句暗指太宗崩於翠微宮含風殿。
(58)疊鼓:急切地擊鼓,《文選》載謝朓《鼓吹曲》:“凝笳翼高蓋,疊鼓送華輈,”李善注曰:“小擊鼓謂之疊。”
(59)靈仗:出殯的儀仗。
(60)劍佩:寶劍和垂佩。賈至《早朝大明官》:“劍佩聲隨玉墀步。”
(61)旂常。旂畫交龍,常畫日月,是王侯的旗幟,《周禮·春官·司常》:“日月為常,交龍為旃……王建大常,諸侯建旃。”
(62)遺廟:殘留的寺廟。杜甫《武侯廟》:“遺廟丹青落,空山草木長。”
(63)頹垣:形容庭院的破敗,杜牧《池州廢林泉寺》:“廢寺林溪上,頹垣倚亂峰。”
(64)韶濩:湯樂名,《左傳》:“見舞韶濩者,”李善注引鄭玄曰:“《韶》,舜樂,《護》,湯樂也,”後亦以指廟堂、宮廷之樂,或泛指雅正的古樂。
(65)流涕:流淚。《戰國策》:“太子再拜,下行流涕,”錢起《經李蒙潁陽舊居》:“青溪引白鳥,流涕吊芳蓀。”
(66)幽篁:竹林,《說文》:“篁,竹田也,”《楚辭·山鬼》:“餘處幽篁兮終不見天,”王維《竹裏館》:“獨坐幽篁裏,彈琴複長嘯。”
以上注解依明代曾益《溫飛卿集箋注》與清代顧予鹹補輯本增修而成。
溫庭筠(801—866),唐代詩人、詞人,唐初宰相溫彥博後裔。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為花間詞派的鼻祖。《唐才子傳》與新、舊《唐書》均有傳。
本詩首寫唐太宗登基之事,繼而描述初唐翠微宮之宏偉。自“溪鳴錦幄傍”句下,專寫太宗升遐與易儲君之事,意境悲涼。“遺廟”一詞,意指翠微寺,又依“頹垣”一詞,此詩應成於翠微無學禪師駐錫此地之前。
本詩為韻體詩,共二十二句,壓ang韻。除本詩外,溫庭筠還作《過華清宮二十二韻》詩一首。
題終南翠微寺空上人房
唐·孟浩然
翠微終南裏,雨後宜返照。
閉關久沈冥,杖策一登眺。
遂造幽人室,始知靜者妙。
儒道雖異門,雲林頗同調。
兩心喜相得,畢景共談笑。
暝還高窗眠,時見遠山燒。
緬懷赤城標,更憶臨海嶠。
風泉有清音,何必蘇門嘯。
(1)此詩成於唐玄宗開元年問,收錄於《全唐詩》第一五九卷。
(2)詩題:康熙本《全唐詩》,宋本、毛本、近藤本俱作“題終南翠微寺空上人房”,全唐本,近藤本雲:“一作宿終南翠微寺,”毛本雲:“時刻宿終南翠微寺。”
(3)翠微寺:前身為太和宮、翠微宮,唐高宗永徵二年(651)立為寺。
(4)閉關:閉門不出,江淹《恨賦》:“至乃敬通見抵,罷歸田裏,閉關卻掃,塞門不仕,”後引申為佛教用語,指僧人獨居一處,靜修佛法,不與任何人交往,滿一定期限才外出。
(5)沈冥:謂幽居匿跡,漢代揚雄《法言·問明》:“蜀莊沉冥,”李軌注:“沉冥,猶玄寂,泯然無跡之貌,”歐陽詢等《藝文類聚三十六·晉陸機幽人賦》:“超沈冥以絕緒,豈世網之能加。”
(6)杖策:本謂執鞭,策馬而行,此處指僧人所用拄杖,《毗奈耶雜事》:“佛在鷲峰山,有老苾芻登山上下,腳跌倒地。佛言,應畜拄杖,”《祖庭事苑》:“正如今禪家遊出拄杖,或乘危涉險,為扶力故,以杖尾細怯,遂存小技許,串常汞者是也。”
(7)造:造訪,《說文》:“造,就也,”《周禮·司門》:“凡四方之賓客造焉。”
(8)幽人:幽隱之人,隱士,此處指空上人,《易·履·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貞吉,”孔穎達《五經正義》:“幽入貞吉者,既無險難,故在幽隱之人守正得吉。”《後漢書·逸民傳序》:“光武側席幽人,求之若不及。”陶淵明《命子·其二》:“鳳隱於林,幽人在丘。”
(9)靜者:與“幽人”呼應,指深得清靜之道、超然恬靜的人,多指隱士,僧尼和道冠,《呂氏春秋·審分》:“得道者必靜,靜者無知,”《論語,雍也》:“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