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到後來,李世民有一次登城牆賞景,忽見一道金光自終南山射來。於是派尉遲敬德到山中尋訪原因,敬德回稟:“終南山太和峪東麵有一條山穀,其石均為白色,有一小水順白石蜿蜒而下,陛下所見金光,乃是穀中自石、溪水反射陽光所致。”李世民回憶當初逃跑路線,想起了這條白石峪,感慨萬千,遂命人在峪口外的避難之地修建了翠微宮下院。
嚴福寺神地
民國十八年,陝西遭遇“年饉”,在旱災發生的同時,又有風災、雹災、蟲災、瘟災、水災、火災、兵匪之災一起襲來。全省有二百餘萬人活活餓死,二百餘萬人流離失所,八百餘萬人以食樹皮、草根、觀音土苟延生命。此時的嚴福寺種有十畝苜蓿,當地群眾家裏沒了糧食,就到寺田裏攫苜蓿充饑。隻見苜蓿地裏人頭攢動,像烏鴉覆蓋一般。而十畝地的苜蓿,也就夠大家一天的食量,但是到了第二天,苜蓿芽就又長了出來。當地人遂稱之為“神地”。
白石禪師
相傳,唐代初期曾有一名禪師在終南山白石峪中修行。與其他隱居僧人不同的是,此人不居茅廬、不食五穀,每日隻是禪坐於白石之上,與鳥獸為伍,饑則餐霞,渴則飲露。時人知其神異,都想拜訪他,但禪師所居白石高聳於山腰,石壁又如光滑如鏡,根本不可能攀爬至頂,隻能從遠處膜拜他。後來,唐太宗李世民在終南山翠微宮避暑,聽人描述他的事跡,遂派使者找尋,欲請入宮中供養。當使者前至白石峪時,隻見白石上空空如也,從此再也不見禪師的蹤跡。唐代著名詩人姚合曾作《寄白石師》詩一首,內容恰與此事相吻合:
白石師何在,師禪白石中。
無情雲可比,不食鳥難同。
屨下蒼苔雪,龕前瀑布風。
相尋未有計,隻是禮虛空。
此詩可見《全唐詩》卷四百九十七,原注曰:“師無名,常居白石穀中,因為號。”
白石峪,古時稱白石穀。清代毛鳳枝撰《陝西南山穀口考》:“又西為白石穀,又西為太和穀。均在長安縣南五十五裏。有小水二,注交水,彙豐入渭。”民國時期白石峪曾有四座小廟,俗稱“四道廟”,今已無存。翠微宮下院在宋代時改名為嚴福寺,此地盛產板栗,有“嚴福寺的栗子,十個就擺一尺長”的說法。因李世民避難的故事流傳得十分廣泛,當地人則習慣上將“嚴福寺”稱之為“延福寺”,自是取義為“延壽增福”。又因為嚴福寺對麵的山體形如一尊彌勒大佛,所以也曾一度被稱為“大佛寺”。而李世民被棗刺鉤倒的地方,當地人最初稱之為“逃君坡”,現在叫做“刺東坡”。
白石溪穀,風光佳絕。巨石嶙峋,如凝脂白玉,清流貫穀,似環佩搖聲。今時之嚴福寺,座落於白石峪口內。腳下有一山泉,泉眼形似燈盞,因稱之為“燈盞泉”,據說飲用可延壽增福。若向內行,還有“吉星”與“洗心”兩處茅棚,順水攀爬,可至孤獨塬與豐和洞。而至於白石峪的棗刺帶不帶鉤,相信大家親自來看看也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