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文物景觀與曆史傳說(1)(2 / 2)

2006年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文物局曾在翠微宮遺址組織考古發掘,出土遺物19件。其中有初唐時期的條磚3件、筒瓦3件,唐宋時期的灰陶板瓦7件,明清時期的琉璃滴水瓦5件、琉璃脊獸(殘缺)1件。

第二節 嚴福寺所存遺物以及遺址上的古樹

民國三十五年(1946),國民黨黃埔軍校第七分校將古嚴福寺在一夜之間拆毀,其木料均被竊走,僅留下一些片瓦磚石,佛像、法器以及文物也流失殆盡。後來,寬渡法師在恢複嚴福寺的過程中,同時作了大量的文物保護工作。除了將古寺散落在各處的文物搜集整理之外,法師還於“大土堆”、“石瓦堆”等遺跡處搜尋了一些刻有佛教內容的唐代瓦片。目前,這些文物均已移置到白石峪境內的嚴福寺新址,並妥善保護起來。

麻石獅子

嚴福寺遺留下來的文物雖少,卻具有極高的曆史價值。其中,最奪人眼球的,當屬麻石雕刻的一尊石獅。通高1.6米,線條細膩流暢,雙眼圓睜、鬣毛長披,威嚴中透著玲瓏活潑,寬鼻闊口卻又不露牙齒,與尋常所見古代石獅有很大區別。雖為唐代遺物,雕工卻似漢代遺風。

獅子門墩

石刻獅子形門墩一對,花崗岩質地。皆通高0.95米,底座高0.3米、長0.95米。其中一尊右嘴角有殘缺。

經幢底座

石刻經幢底座,花崗岩質地。通高0.27米,上口直徑0.6米,下口直徑0.5米。中間有卯榫。

石刻蓮花座

嚴福寺保存的石刻文物,除了若幹唐代香爐以及經幢底座等,還有一蓮花座最為稀有。由於唐代長安的佛教文化十分興盛,故類似蓮花座的石刻文物遺存了許多。而像嚴福寺的這尊,呈六邊形,通高0.25米,直徑0.7米,周邊刻有“跪拜人形、金剛力士、武師、仕女”等等的圖案,又是極其罕見的。

《妙法蓮華經》四本

《妙法蓮華經》四本,分別為卷一之二、卷三之四、卷五之六、卷之七。每本封麵均蓋有“西京翠微寺”的印章,末後蓋有“三寶弟子尹彌鍾,印施此經綸,功德普願法界諸眾生,同入般若波羅密”的印章。再從經文後麵所印捐贈者“捐洋三十元”的內容來看,此經書應為清末赤山法忍等人掛錫翠微寺時所印。

古樹名木

從唐代鹹通七年(866)伊始,嚴福寺至今已曆經了1100多年,古嚴福寺遺址上留存下來的千年古木仍有兩棵。它們分別是:一,國槐,樹齡約1100年,位於今西安市長安區灤鎮內苑村東,鴨池口村北。高約21米,胸圍約6米,樹冠約500多平方米。二,側柏,樹齡約1000多年,位於今灤鎮酒務頭村南,高約16米,胸圍約4米,樹冠約100平方米。另有古銀杏樹一棵,樹齡約600餘年,位於今灤鎮內苑村內,高約24米,胸圍約5米,樹冠約300多平方米。從這幾棵古樹的年齡推測,國槐與側柏大該是在翠微無學禪師建立翠微寺下院的時期所種,銀杏樹應該是在明代洪武年間嚴福寺複興的時期所植。除了與寺齡相當的古樹外,嚴福寺遺址上還存有樹齡約300年的側柏兩顆、樹齡300年以上的板栗樹7棵。其它百年古樹,舉不勝數。

第三節 有關翠微宮、永慶寺、嚴福寺的曆史傳說

翠微寺這片厚重的土地,不僅承載了曆史上或是佛教史上幾次重大的事跡,遺留下許多可供人追憶、瞻仰的文物,同時也流傳了一些精美的傳說。

九日而工畢

翠微之環境,如法琳法師在《辯正論》中言:“其地也,帶秦川之眇眇,接隴岫之蒼蒼,東觀浴日之波,西臨懸月之浦。鳳企窮奇之石,鬱律鑽天;龍盤譎詭之崖,穹窿刺漢。豈獨岩鬆撥日,抑亦澗竹捎雲。”翠微之規模,如李世民在《建玉華宮於宜君鳳凰穀詔》雲:“近因群下之誌,南營翠微,本絕丹青之工,才假泉林之勢。”翠微之山路,也如李世民所說:“峰居隘乎蚊睫,山逞險乎瞧原。”而像這樣弘大的宮殿,如此困難的建築條件,《唐會要》中卻說:“九日而畢功。”我們不僅要感歎修造者的才華。其實,翠微宮的修建過程,也曾孕育出一則膾炙人口的傳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