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微”一詞,指青翠掩映的山腰幽深處。《爾雅·釋山》雲:“山脊,岡,未及上,翠微。”東晉郭璞注曰:“近上旁陂。”清人郝懿行作《爾雅義疏》:“翠微者……蓋未及山頂孱顏之間,蔥鬰葐蒀,望之珞珞青翠,氣如微也。”翠微寺之地貌,也正如上文詞義所述。若把整個終南山看成一尊跏趺而坐的菩薩,翠微寺就如同她胸前佩戴的瓔珞一般。身居翠微,俯首看紅塵,喧囂漸遠,舉頭望天際,星月可觸,難怪乎被稱為“九五之尊”的唐朝兩代帝王會對這裏如此青睞。
從太和宮到龍田寺,從翠微宮到翠微寺,再從永慶寺到黃峪寺,這一聖地已在曆史中浮沉了一千多年。而今,我們站在這片遺跡上,憑借著“千章古木”與“數尺殘碑”,仍可追憶那盛唐的輝煌和高僧的懿行。
第一節 翠微宮(永慶寺)遺址的文物
翠微宮遺址在翠微山下西北方的平台處,即今黃峪寺村。據李建超教授等人考證,翠微宮的主體建築南北長約一公裏,東西寬約半公裏,總麵積有0.47平方公裏。另據史料記載,翠微宮的正富有雲霞門、翠微殿、含風殿三組主要建築,太子宮有金華門、喜安殿兩組建築,龍田寺又在翠微的南宮正院。而史載的這些建築,現在也很難考證具體在什麼位置了。如今的遺跡,僅存翠微山頂和山腰間的兩處瓦礫堆、一尊石佛像、兩尊石獅、五尊殘缺的金代舍利塔底座以及一通《重修永慶寺住持墓碑》、半壁《吊翠微宮詩碑》等。另外,由於文革的曆史原因,致使許多石質文物散落在村民家中,而大都字紋不清、殘缺不全了。下文所述翠微宮遺址文物,主要依據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民宗文物局提供的(2006年唐翠微宮遺址勘探報告》部分章節所載。
石佛像
石佛像位於翠微山與黃峪寺村之間的半坡上,通高2.9米,肩寬1.15米,頭高0.77米,耳長0.42米,花崗岩質地。具有元明造像風格。通肩圓領袈裟,內著僧祗支,脖上有三道蠶結文。其右手已無,僅從左手手印來看,應該是釋迦牟尼佛說法像。而此尊佛像並非大家常見的結跏趺坐,更像是儒家的正襟危坐,是十分稀有難得的。
石獅
石獅兩尊,皆通高1.55米,白色沙岩體,風化較重,但整體樣貌基本完好。前腿直立,後腿蜷曲,足下有踏板,嬌首弄姿,笑容可掬。2000年陝西省委黨校教授盧飛鷹、西安市文物局研究員黃偉曾對翠微宮遺址進行考察,認為此二尊石獅從麵部神態和整體雕刻風格來看,應係元明時期的遺物。石獅原來被委棄於村北的麥田附近,筆者2009年至黃峪寺時,見其移放在黃峪寺小學院內。
重修永慶寺住持墓碑
李建超等人在黃峪寺村作翠微宮考古調查時,曾在一村民家發現明代《重修永慶寺住持墓碑》,為花崗石刻成,石質較粗,刻工不細,碑首為半圓形。其字跡已模糊難辨。碑頭刻文“阿彌陀佛”;碑身右刻“重修碑記”;下為“俗姪,張至海、張至江”;中間豎刻“秦府翠微山敕修永慶寺住持革□古□尋□旨”;勒石時間為“萬曆己酉年三月吉日”,即明神宗萬曆三十七年(1609)。此碑文是研究翠微寺興衰演變的珍貴資料。
登翠微山碑
《登翠微山碑》僅剩半截,高0.6—0.78米,寬0.6米,厚0.18米。從碑文內容看,當係明代秦簡王朱誠泳的《吊翠微宮詩》。朱誠泳為朱元璋第五世孫,據《明史》記載,其人品性忠孝,謙恭謹慎,常以立誌嘉言書寫在衣帽之上,從而提醒自己的行為舉止。封王之後,日頌一詩,自號賓竹道人,著有《經進小嗚集》。此碑文字為正楷書寫,字體蒼勁有力,落款為“賓竹道人”,篆刻方印為“秦王圖書”。該碑除正麵題詩外,背麵變有文字,因年久風化磨損,已無法辨認。
舍利塔
僅剩殘存的塔構件。塔體呈“葫蘆”形,底座方形,高0.5米,寬0.9米。塔身圓鼓形,最大腹徑0.8米,最小直徑0.6米,高0.6米。塔頂為兩層六角亭閣式,上小下大,高0.7米。每層用圓形蓮花盤間隔,並用卯榫套接,通高約2.4—2.6米。
鐵磬
已殘破。內口徑0.55米,底徑0.47米,高0.47米。外壁鑄印:“鹹豐五年七吉日主造,公中畔”。(清代鹹豐五年即公元185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