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慶二年(1332)十月十八日,雪村友梅應小串範秀之請出住嵯峨西禪寺,並為北條高時(鐮倉幕府第十四代執權)焚香,此後又輾轉於各大寺院擔任住持。小串範秀之孫也拜於雪村友梅門下,即太清宗渭禪師。
建武元年(1334)四月,雪村友梅出任豐後(今九州島大分縣)蔣山萬壽寺住持。因赤鬆円心之請,於建武四年(1337)又入播磨國(今本州島兵庫縣)佐用郡赤鬆村法雲寺。康永二年(1343)八月受足利尊氏(室町幕府第一代將軍)之請入京都萬壽寺,翌年八月因病退隱清住庵。貞和元年(1345)二月,再入京都建仁寺。貞和二年(1346)十一月二日,雪村友梅於清住庵示寂,時年五十七歲。
在雪村友梅住持過的眾多寺院中,建長寺位列鐮倉五山之首,建仁寺與萬壽寺分別為京都五山的第三位和第五位,均在日本禪寺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所謂“五山”,是指日本國模仿南宋宮寺製度而建立起來的禪宗寺院體製,以南禪寺與鐮倉五山以及京都五山為最高級別的禪寺。雪村友梅晚年遊於五山叢林當中,除指導眾僧的禪修之外,同時還傳授儒家、道家甚至於詩文、書法、繪畫等學問,掀起了曾在日本文學史上大放異彩的漢文學風潮。
第二節 雪村友梅的禪風
一山一寧在日本創立了禪宗二十四流中的一山流,舉揚臨濟禪法,雪村友梅出自他的門下,自然是以臨濟為宗。而到雪村這裏,與唐代義玄禪師所創臨濟禪風相比,已發生了較大的嬗變。如前文所述,一山一寧知識淵博,好似一部百科全書,日本人在這位元朝使節身上,不僅看到了他精於禪學的一麵,亦看重他的漢學才識。雪村受其禪法,同時也涉獵了“儒道百家、裨官小說、鄉談俚語”以及詩歌創作、書法繪畫等等的學問,這使得他的禪風處處體現了漢學的影響。“以詩文會禪,援儒道入佛”,正是雪村友梅禪學思想的一大特色。
雪村的《岷峨集》,被稱為五山文學的代表作,我們暫且從禪學的角度來看,這部詩集所收錄的所有詩篇,不論是寫景、敘事抑或是直述禪理的,均能引人入勝,使讀者進入到那“山河大地是如來”的永恒禪境。
如《半雲》:
上不窮高下不低,遍天膚寸未全提。
就中為雨從龍後,閑澹何曾與物齊。
此詩為寫景,描寫半空中漂浮的雲朵。“上不窮高下不低”,正是佛家所說的“中道”;而雲彩終究化為雨水灑落到人間,又是佛家所說“無常”的過程;那永恒的,恰恰是物我兩忘、閑適淡泊的禪境。雲朵是世間最平常的景物,在雪村的筆下,亦可彰顯出如此活潑的禪機。
又如《次韻石橋》:
逸興憐君老未疏,巴山楚水獨遊時。
杖頭多少閑風月,乞與閑人閑作詩。
此詩為雪村自述行腳參訪之事,讀來朗朗上口,無絲毫造作苦吟之感,恰如從胸襟流出一般。連續三個“閑”字,將人引入那“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的禪境之中。
再如《剛中》:
不同小小靜功夫,放下塵緣百念枯。
恰似虛舟滄海上,隨風隻載月輪孤。
此詩為直述禪理之作。佛家常以煩惱喻苦海,以菩提喻彼岸,以行道喻渡舟。而一朝萬緣放下、百念枯絕,佛性即如滿月朗照乾坤一般,那“虛舟”與“滄海”也就相忘於江湖了。此番功夫,即可從片刻的靜慮中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