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無可與賈島之間的關係及其在詩文、書法上的成就推測,李洞是極有可能向他問學或是贈詩的。再從李洞念“賈島佛”的事跡來看,他本人對苦吟詩句的癡迷程度遠遠超越了對佛教的信仰,其作品中也很難見到類似於“詩佛”王維所提倡的禪意。而無學禪師主張“無事為宗”的禪學思想,鮮有言句示人,所作偈頌也稱不上為詩歌,自然與李洞之追慕不能相投。所以說,前文所述之詩應為李洞寄贈無可之作。
李洞還曾作《贈可上人》詩一首,表達了對無可的崇敬之情:
寺門和鶴倚香杉,月吐秋光到思嚵。
將法傳來穿泱漭,把詩吟去入嵌岩。
模糊書卷煙嵐滴,狼藉衣裳瀑布緘。
不斷清風牙底嚼,無因內殿得名銜。
馬戴亦曾作《宿無可上人房》詩一首,此詩又名《宿翠微寺》。並且在尋訪無可時,馬戴也曾依翠微寺為題作了一首詩。共附錄於下:
《宿無可上人房·一作宿翠微寺》
稀逢息心侶,細話遠山期。
河漢秋深夜,杉梧露滴時。
風傳林磬久,月掩草堂遲。
坐臥禪心在,浮生皆不知。
《宿翠微寺》
處處鬆陰滿,樵開一徑通。
鳥歸雲壑靜,僧語石樓空。
積翠含微月,遙泉韻細風。
經行心不厭,憶在故山中。
另外,與李洞、馬戴同為晚唐苦吟派詩人的崔塗曾作《江上懷翠微寺空上人》詩:
旅泛本無定,相逢那可期。
空懷白閣夜,未答碧雲詩。
暮雨潮生早,春寒雁到遲。
所思今不見,鄉國正天涯。
若依孟浩然《題終南翠微寺空上人房》詩來看,空上人應在唐玄宗開元時期(713—741)前後住世。崔塗生卒年雖不詳,但依《唐才子傳·卷九》可知他曾在唐僖宗光啟四年(888)中進士,與空上人時期相隔百餘年。且崔塗詩“空懷白閣夜,未答碧雲詩”一句所提到的“白閣”,正是無可在大和年間居住過的終南山白閣峰。所以,這首詩應該是針對詩僧無可來寫的,原題應為《江上懷翠微寺可上人》。
古人普遍將僧侶長期駐留一地稱為“駐錫”,若是短期的居住,則稱為“掛錫”。駐錫一詞,後來又演變成和尚統領一寺或是一山的代稱。詩僧無可雖不似無學禪師那樣駐錫於翠微寺,但是他曾於翠微寺掛錫的事跡,確為事實。